济群法师
世界,那么真实,又是那么虚幻。生活,那么有趣,又是那么无谓。心念时时在变,世界也时时在变。
济群法师
抗拒无常,让人感到绝望;拥抱无常,给人带来希望。
济群法师
总想跟别人比,会很累的;攀比容易引起竞争,竞争会增长我执,容易制造对立,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有条件多帮帮别人,互相帮助,无我利他,才是个人、社会的健康发展之道。
济群法师
有人嘴巴歪了,怎么努力也没法端正过来,因为头歪了。同样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无论自己以为走了多么正,也是走偏了。
济群法师
内心强大,并非都是好事,如果不良心理很强大,可就麻烦了。应该选择、培养正向的心理,使之强大,才能利己利人,独立而不依赖。
济群法师
金钱是福报,也是毒蛇。如法求财,合理消费,金钱是福报;非法求财,挥霍滥用,金钱就会成为毒蛇。
济群法师
心原本是无限的,因为陷入狭隘的设定和情绪中,才变得渺小、自私、没有安全感;跳出这些设定和情绪,就能回归到心的无限和自由。
梦参老和尚法语
哪里去找善知识?你把「金刚经」念一念,不就是善知识吗?我们念「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就是善知识,还要去哪里找善知识?你要能生到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儿,不就是善知识吗?你打开佛经不都是善知识吗?佛没住世了,法住世啊!法就是佛在。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老师,是善知识。
济群法师
有些人浑浑噩噩的活着,只要没有遇到重大挫折,也能乐在其中;有些人具备一定的慧根,能够看到人生的虚幻,世俗的荒谬,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结果活得很痛苦。学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人生的虚幻,也能认识到生命内在的价值,使我们不再沉迷于荒谬的生活,积极追求人生的重大意义。
济群法师
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体现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一个人虐待动物,不尊重动物,缺少基本的爱和尊重,一旦掌握生杀大权,他对同类也不会心慈手软的。
梦参老和尚法语
虔诚学佛,你再也不堕地狱;学了法,不堕畜生;学了僧,不堕饿鬼,三恶道永远不堕。你有这么一个坚固的信心,多生流转,自然就成道了。但是相信成佛的心一定要坚定,你一定要想“我绝对要成佛,我就是佛嘛,不过迷了而已,我转化一下就好了”。这可不是我说的这么简单,你还得经过好多的消业障的磨难。
梦参老和尚法语
《心经》第一个字就是「观」,「观」什么?观一切、一切法,包括你自己的身心、外头的世界,也就是现实生活当中,你怎么看、怎么认识它?我们所学的、佛所说的法,都是让你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修行要是不用到日常生活当中,那法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修行就是要转变自己,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济群法师
死生如昼夜。一般人只考虑生,从不关心死的问题。一旦死亡降临,就会不知所措。对生的执著不舍,对死后去向未知的恐惧,使人对死亡充满抗拒,最后无可奈何的离开人世。如果有宗教信仰,如果在临终有心理引导,如果能接纳死亡在临终不做无谓的抢救、抗拒,才有可能好死;否则,真会死得很惨的。
济群法师
沿着佛陀足迹,朝礼佛教遗址,感到沉重、悲伤,不是因为佛教的衰落,而是众生无明,没有福报,认识不到佛法的价值,使得这种高度智慧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消失,人们又回归到一种迷妄的信仰中。好在佛法已传播到世界各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相信不久的将来也能在本土重兴。
济群法师
吃多了,身体辛苦;接受的信息多了,心灵疲惫。简单的生活,才能让身心轻松,否则就是一个累字。
梦参老和尚法语
作为一位你所尊敬的僧人,他能够用他的行门、用他的修行净化他的身心,他给你的都是慈悲、喜舍、欢喜。你找他解决问题,他能帮助你,但是他的力量不见得够。你得靠自己修,他能辅助你,使你自己修,告诉你佛所教导的方法。你自己做,再加上他的帮助,你跟着共同去做,效果会很好。
济群法师
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儿女往往会成为其错误想法的牺牲品,这也是共业造成的。要想摆脱这种命运,就得学习佛法,看清人生的因缘因果,主动选择生命发展的方向,勇猛精进,才能开创着自己生活的蓝天。
济群法师
有人在经历中沉沦,有人在经历中超越,这大概跟慧根有关系。慧的力量强大就能超越,情执重就沉沦。
济群法师
生活中有很多事要做,有的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同时想着很多事,这样会很忙很累。如果把心带回当下,再多的事也只有一件事,也就是当下要做的这件事。只要做好一件事,也就不会太忙太累了。
梦参老和尚法语
这个世界上六十五亿人口,起码有一半没水没吃的,受刀兵劫的受瘟疫受灾害的。我们越愉快高兴的时候,越要想到那些个苦难的人;我们佛弟子应该如是想,应该如是观。如果身体不能力行去救度他们,可以给他们诵经回向!这个是我们能做得到的,念十声佛,念十句十大行愿王,以此恭敬回向,让他们消除苦难。
梦参老和尚法语
「万境本寂然」,万境就是万法,万法本身是寂而不动。没有语言、没有思惟,言语道断,言语那条路是走不通的。心心寂灭,心里所有的缘念,一切都放下了,这就叫禅。
梦参老和尚法语
有了智慧,世间一切的现象,你就能忍受得了。譬如别人以非理辱骂你,非理骗你钱,乃至于骗得你倾家荡产,你能忍受吗?你要欢欢喜喜地想:"我的业障可消了,他替我消业障。"要是有这样的心,你当下就是菩萨,就是佛。有这种智慧,凡是世间一切种种加害于你的,都能忍受。
济群法师
佛教界要培养学法、弘法的意识,每个寺院教应该有常规的修学内容,弘法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僧人的基本素质,保证佛教的建康发展、正常传播。不学法、弘法,佛教就会变质,迷信化,庸俗化,在所难免。
梦参老和尚法语
要消业障,如果业障不消除,你一事无成。有人说带业往生,有人说业不能带。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业是可以带的,但是怎么样带?现行的惑业必须消除,如果你现在还是充满贪心、嗔恨、嫉妒、障碍,烦恼得不得了,你能到极乐世界去?在这个世界你都得不到自在,还到极乐世界去啊?根本不可能。
梦参老和尚法语
「普贤行愿品」最后说,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这些大菩萨来加持你;完了你见到阿弥陀佛,你在莲花化生的时候,一生到极乐世界莲花就开了。十大愿王普贤行愿加持,顿悟无生,生到极乐世界;莲花开见佛顿无生,马上就进入大菩萨境地,就是登地的菩萨。顿悟无生,上品上生,这是以十大愿王念佛。
济群法师
慈悲,是要消除内心的隔阂、冷漠、对立,广泛的接纳一切,并给予相应的帮助,使之离苦得乐。
济群法师
辛辛苦苦的赚钱,既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也没能造福于社会,其价值何在呢?有些人已经忘了赚钱的初衷,成了为赚钱而赚钱;有的人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能智慧的处理财富,结果带来许多麻烦。
济群法师
不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想法,那是没用的。如果你的想法充满智慧,又能真正的利益他人,自然会有人乐意接受。
济群法师
跟着感觉走,当下虽然痛快,结果可能是麻烦的;听从智慧的选择,也许暂时难过,结果却是理想的。
济群法师
有些人看似谦虚,做什么都让别人提意见,结果往往是要引导别人同意他的意见。
济群法师
一切法无自性,唯心唯物都不能成立,轮回没有真实不变的支撑点,世界只是条件、关系的假相。了知一切法无自性,才能从二元对立的执著中跳出来,体认空性,开启智慧。
济群法师
学佛、出家,就是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回归心灵家园,回到生命觉醒的故乡,不再轮回过流浪的生活。
梦参老和尚法语
《楞严经》说:「有觉觉痛、无痛痛觉」。佛告诉我们有觉才有痛,觉到的是痛,但痛、痛不到觉上去。这就是靠平常自己的锻炼,你平常要吃点苦,不要水一凉了也不得了,脚生了疮也不得了,平常没有功夫,把这个身体当成真的,你看不破就放不下,放不下当然要痛。你要是真能把它观成是假的,什么都不痛了。
梦参老和尚法语
相信众生都可度,只是我的德不够,我跟他没有因缘,我度不了他,别人也许可以度他。但是一定相信他也是能成佛的,这叫信心,这个信心很不容易的。当我们的冤家,或是害我们很深的人。你看见他,气都气死了,你还相信他有佛性,应该咒他下地狱才好。
济群法师
拥有财富、地位,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安全感;解除内心的不安全感,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佛法正是安心之道,帮助我们了解内心,明心见性,通过戒定慧修行,消除内心的不安因素,自然也就安心也。
济群法师
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无自性)。只要条件具足,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改变的(缘起)。
济群法师
道德、能力、良好的品行,都是非常美好而又可贵的,它会受到世间的赞赏,也会形成自我的高度期许,让人贪执。这种建立在世间高度认可基础上的优越性的贪执,人们更难超越,也很容易成为突破局限,追求真理的障礙,除非认识真正提高上去并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了。
梦参老和尚法语
空,不是说你物质上空,什么都不存在。我能在物质上把它转化,转化它成空,这叫无着。无着,什么都不执着,等你什么都不执着了,这就是成就了,这叫解脱了。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