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慧日
平时也可以做水供,念甘露水真言时,发菩提心,观想水的八德,你心里观想瀑布、观想遍满如雾一般的水雾,你观想什么,众生就能看到什么。观想时不要打妄想,不然,你妄想到哪里,众生就看到什么。——传喜法师
大愿法师
不要那么害怕出汗,如果你一直一直生活在空调里面,不让自己出汗,那你身体里面的脂溶性的毒素排不出来,它都会跑到你的五脏六腑里面去。所以说如果你一直坚持让自己天天吹空调,稍微热一点点就吹空调,从来不出汗,你就等于在坚持每一天要毒害你的五脏六腑。
大愿法师
心轮以上的脉是菩萨脉,心轮以下的脉是六道众生脉。有菩提誓愿的时候,你的心轮会打开。而你一直活在欲望里、我执里,心轮以上的脉都是关闭的,而心轮以下的六道众生脉都是开的。所以你想,你临命终时会从哪里走呢?
大愿法师
凡夫众生没有闻佛法之前,他是一个平面的人生。看起来很单薄很单调。然而闻到佛法以后,他的生命的任何一点上,都会呈现完整的生命智慧和慈悲。就像是一个圆球,是圆融的人生,是不败的人生。
大愿法师
一条路走不通,它其实就暗示你,另外还有无数条道路都是畅通无阻的。你为什么只看到这一条路呢?
恒诲法师
忍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为。人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误解,忍耐寂寞,忍耐清贫,忍耐失败,等等。“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忍耐力体现着一个人能屈能伸的胸怀。人生有巅峰也有低谷,那些在低谷中还能泰然处之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和强者。
大愿法师
真正的幸福不是绝对没有负面情绪,而是能够积极应对。
恒愚法师
人性弱点:我们常常能原谅一贯犯错误的人,却不会原谅偶而犯一次错误的人;从来不会向你说好话的人,偶而一句好话会让你激动不已;惯于对你顺言顺耳说好话的人,偶而一句恶语会让你愤怒万分;请你吃一顿饭的人让你激动不已,长久感怀;一辈子管你饭的人,你却理所当然,视而不见。
大愿法师
真正的禅修是时时刻刻照亮自己内心的盲点,就能够突破凡夫的身和心对我们的束缚。
智敏上师
【学法有什么好处?】在学法的人,信、戒、惭、愧、闻、舍、慧,这七圣财不断地增长,一样念一句佛,行一个布施,供养一个灯,功德比人家就大得不晓得多少倍。你如果不学不修,普普通通、糊糊涂涂地做了大量的供养,供一百个灯,不如有七圣财的人供一个灯。这个是施主的差别不一样了。
传喜法师
世间人为什么那样忙忙碌碌?为了名、为了利,为那些干嘛?就是因为内心空虚,要拿那个所谓的成就感来补充内心的空虚。学佛了,找到生命的皈依处了,自己的佛性彰显了,清风明月哪一个不是生命的礼物?
大愿法师
约束你的身体,你打坐不懂得修心,并不会成就解脱。心灵的自由是解脱,我们能够修心,能够有正见,不会再错误地去执著肉身是我。破除了萨迦耶见、破除了身见,不会为了保护这个肉身而起贪婪、愤怒、愚痴等种种的负面情绪了,能够从人我执和烦恼障之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心解脱。
大愿法师
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性格和人脉是金牌、理想和价值观是王牌。
天台子达照
《当下就好》: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未来的一定可以努力。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福报,有份工作养活自己,一边努力修行,正好借此机会把过去浮躁虚华的性格训练掉,回归生命最真实朴素的生活中,平实简单而纯洁的生活,才是浪费资源最少,精神质量最高的惜福培福之举,才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安详。
大愿法师
凡夫眼中看起来,这个世界是忙碌的,是繁乱的,是充满了种种的贪嗔痴的。但是当我们的心改变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个庄严的世界。
梦参老和尚法语
大家别认为受苦不好,越受苦才能与道相近。所以佛教导我们,比丘不求无病,"无病则贪欲生",身心安逸就会助长贪欲。有了病了,苦;知道苦了,他才修行,他道心才会升起。好多道友,他没病的时候,懈懈怠怠,等到有病苦逼迫了,他才会很精进。这一精进不要紧,到临命终时,他有能力出离轮回往生净土。
梦参老和尚法语
【善用其心】吃饭是佛法,上厕所是佛法,睡觉也是佛法。在菩提心的观照下,只要发心纯正不随顺内心的烦恼,做什么事情都是佛法,都是修行
大愿法师
我们的社会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但是如果这种无比强大的动力,没有一种精神引导,那么就会被浪费。要么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么就是过分的物质主义,过分的现实主义。……一直向外去攀求,而内在很黑暗,心没有力量。
大愿法师
当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向外去追逐金融资本,也不要一味地向外去寻找脱困的方法,应该通过心理资本的提升,去看到新的希望,去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去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幸福感,去培养卓越的个人和卓越的团队,在外就能够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在内就能够发掘人的心理资源。
微博精选
随缘是不怨尤,不强求,不偏激,不极端,是随顺因缘顺势而为。随缘不是消极,不是听天由命,不是任之弃之,而是积极进取,诚以平常心对待周遭的人、过往的事。平和处理好该做的事,安顿好应负的责,不刻意寻求结果,也不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心不以物境而摇摆,意不随境遇而起落。
大愿法师
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拜佛、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这些不是目标,而是方法。我们透过这些方法使我们的心性更柔软,心量更广大,开发我们内在本具的慈悲与智慧。然后用这个充满慈悲与智慧的心,更好、更欢喜自在地生活在人间,行于世间,无有障碍,这个就是修行。
微博精选
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无常,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慧律法师
梦参老和尚法语
业力能转不能转?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能转不能转?要看个人的心。一念善心起,百万障门都消失;一念恶心起,百万障门都开了。如果用怀疑心学佛,不相信自己有转变命运的能力。如果学佛后还为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起嗔心恶念,又怎能与佛法相应转变业力能?道友们应当好好思惟。
天台子达照
问:被误会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回答:一是过去种下的因,如实感召此果。二是自己平时不够注意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才被人误会,所以佛法戒律有个特别的意义就是要避免讥嫌。三是对方没有真实的智慧才会不解人意而误会别人的,因此还要心里坦然,这并不是被误会的人错,而是误会别人的人有过错。
天台子达照
问:听法只理解了本来无我,遇到事情就觉得有我,功夫不得力,想闭关专修不知道行不行?答:闭关比较难,需要看破我执才行。还是在生活中,时刻都不忘记提起正念,回归无我,无念无造作,久而久之,功夫就会进步了!另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最好,念到一心不乱,自然功夫成片,自在受用了。
微博精选
放弃是一种智慧。当你拥有六个苹果时,千万别全部吃掉,因为你全都吃掉,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你丢了五个苹果,但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当别人有别的水果时,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得到橘子、梨,最后你得到了六种不同水果,六个人的友谊。
传喜法师
永明延寿大师讲:入定则一尘不染,出定则万善并行。出定了,还是要遵循人天的法则,你心上的任何一个执着,都是让你见不到佛。广钦老和尚就讲:你有一根草的执着,极乐世界就去不了。
觉醒法师
佛教戒律,并不是非要去惩罚人,表面上是一种约束,但实际上,为每个人趋往解脱之路提供了方便。就像马路上的红绿灯,有了它的话,开车者似乎不太自在,但这却能极大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佛教中的戒律也是如此,通过强制性地规定行持善法、断除恶业,就能让众生顺利获得解脱,到达彼岸。
悟演法师
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候对人又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起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装不下太多指责和训斥,他只配用世俗的礼节。
传喜法师
【南无皈依如来 世尊 应供 正遍知 正等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贤劫千佛父母眷属】白玛邓登尊者云,以上佛号念诵一遍与诸佛智慧无二无别,亦与念诵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等同。每日念诵祈祷一遍,自然解脱,刹那除障。
恒东法师
人生莫过做好三件事:一是知道如何选择,找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别左顾右盼,莫贪多求快,不要误入乱花迷了眼;二是明白如何坚持,好走的路上景色少,人稀的途中困苦多,勿随意盲从,忌一味跟风,坚守这一刻,才能看到下一刻风景;三是懂得如何放弃,属于你的终究有限,放弃繁星,才能收获黎明。
大安法师
看现在很多人,由于生存压力很大,想的事情很多,常常失眠。其实这六字洪名,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安眠药,你睡眠之前你念一段时间佛号,再躺下来,又和着佛号睡眠,就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提高睡眠质量。不要去天天吃安眠药了,安眠药有很大的副作用,产生药物依赖,就越来越不好,恶性循环。
大安法师
往生的先决前提是信愿,乃《观经》中所述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内涵亦是贯摄于此三愿,即十八愿表述为“至心信乐欲生”,十九愿表述为“至心发愿欲生”,二十愿表述为“至心回向欲生”,此乃三愿之共同点。
达真堪布
现在这个年代,好多人都是装模作样,表面上都很有礼貌,实际上都是虚情假意。作为修行人应该诚心诚意,真挚真诚。不管是对穷人还是对富人,不管是对高贵的人还是对低贱的人,不管是对亲人还是对仇人,不管是对善人还是对恶人,都一样应该恭敬、有爱心。把自己放在最低处的时候,实际上你在最高处。
济群法师
物质慈善只能解决一时的需要,心灵慈善能够给生命带来长久的利益和安乐。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心态不好,心灵慈善显得特别重要。
达真堪布
我们现在所处的房屋,地狱众生看是炽热的铁屋;饿鬼众生因他的业力,感召到的是干枯的沙滩等令他感觉饥饿干渴的境相;天界众生看是殊胜庄严的宫殿;佛菩萨看就是极乐世界,圆满的坛城。为什么众生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物质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因为诸法的本性是空性,所以才能依众生的业力而无碍显现。
大安法师
大家扪心自问,你一天到晚这句佛号放在你的心里有多长时间?你的五欲六尘的念头占多长时间?来从中判断你是不是真的在修行,而不是口头上。忆佛念佛,要贯穿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从生到死的全过程。
大安法师
末法众生要做到真诚是很难的。一方面,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充满了虚假的种子,谄曲、虚伪已是顽固难改的习气;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谋取利益,为了面子(我执),我们经常充满机心地做人、做事,不想吃亏。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