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社
「一毫一善,与人方便。一毫一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什么命,问什么卦。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劝世文》·【唐】吕岩
 

 
大安法师
阿罗汉,就是无生的意思,“阿”就是无,无生又称为无著,就是三界的烦恼、业因断了,所以他不在三界里再出生了,叫无生。长揖三界,不受后有,所以称为阿罗汉。
 

 
弘化社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印光法师文钞》·复黄涵之居士书三
 

 
弘化社
「看经论,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须多看,急躁不能凝静,必难得其旨趣。后生稍聪明,得一部经书,废寝忘餐的看。一遍看过,第二遍便无兴看,即看,亦若丧气失魂之相。此种人,均无成就,当力戒之。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弘化社
「浮世生身事若何,犹如春燕垒巢窠。波波役役营家计, 不如随分念弥陀。」《劝世念佛》【唐】·永明延寿大师
 

 
弘化社
「世俗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贤圣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传。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辑录·《印祖道风》
 

 
大安法师
佛法就是心法,要对现前的一念心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现前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从六凡法界到四圣法界,它的依正果报,都在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具足。
 

 
弘化社
「佛告迦叶。假使有人象马牛羊琉璃珍宝璎珞国城妻子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弘化社
「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能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女诫》【汉】·班昭
 

 
弘化社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一切众生不食肉者。是吾遗腹之子。则非凡夫。」《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大安法师
我们业力凡夫就是一个病人,阿弥陀佛就是大医王,六字洪名就是给我们这个病人开出的阿伽陀药,那这些菩萨、声闻僧就像护士,来料理我们吃这个药,看我们的效果,避免一些禁忌。
 

 
弘化社
「佛法渊深,大聪明人,尽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详悉处。然佛法随机施教,若欲得其实益,即从特别超异之净土法门研究而修持之,则颇省心力,实为最要之道。」《印光法师文钞》·复马舜卿居士书
 

 
弘化社
「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永明寿禅师垂诫》【唐】·永明延寿大师
 

 
大安法师
佛在戒法当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过河,浮囊——就是救生圈,它是充满气才能够把人浮起来。犯了大戒,就好像这个气一下子没有了。犯小小戒就等于破了个针孔,慢慢地这个气也没有了,那这个浮囊也就浮不起人了。从这个比喻来看,小小戒也是很重要的。
 

 
弘化社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印光法师文钞编卷上 》·一函遍复
 

 
弘化社
「借问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闇中明?报导除疑专念佛,弥陀决定自亲迎。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法照大师偈语》【唐】·法照大师
 

 
弘化社
「国之荒乱,由乏贤人,其源由家无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母教更为要紧,故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也。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印光法师文钞》·复江易园居士书
 

 
弘化社
「念佛之时得见佛,念佛一声一化佛,皆从口出生红莲;念佛千声千化佛,跏趺正坐在吾前。一日常称一万佛,计佛高低出梵天;愿我临终值诸佛,迎将净土证三贤。」《五会念佛赞》【唐】·法照大师
 

 
弘化社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印光法师文钞》·复袁闻纯居士书
 

 
弘化社
「居心可以质鬼神,作事决不昧天理。」《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复杨德观居士书
 

 
弘化社
「闻说西方最易求,万缘从此一时休。轮珠迭足圆蒲上,只与弥陀作底头。听教参禅逐外寻,未尝回首一沉吟。眼光将落前程暗,始信平生错用心。」《劝修净业颂》·【宋】元照律师
 

 
大安法师
修杂行回向也可以往生,但是往生的概率会打折扣。专门修,就不会有其他的杂缘来失去正念,与佛的本愿相应,不违净土的教法,随顺佛语。所以讲专修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万即万生。
 

 
大安法师
我们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在这个世间我们只是一个口号而已。我们在这个世间业力烦恼很重,记忆力很差,理解力很弱,想学一个法门都学不到位。那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学无量的法门,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就是个大通家,就是个大智慧者,最终成为像佛那样的一切种智。
 

 
弘化社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布袋和尚插秧歌》
 

 
星云大师
「利行」,是帮助他人行事。有人走不动,扶他一把;有人上不了车,拉他一下;有人不认识路,送他一程;有人不了解原委,耐心指导;有人面临困难,义务帮忙……都是利行的最佳表现。
 

 
弘化社
「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印光法师文钞编卷上 》·一函遍复
 

 
大安法师
在菩萨的六度里面,布施是摆在第一。为什么会摆在第一?我们与生俱来由于身见我执,自然地就会贪吝,这种贪吝之心就使得我们的心量非常的狭隘,修任何善法都没有办法,因为他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修菩萨道恰好是利他的,是要建立慈悲利他的心,他的理念是自他不二的,所以一定要布施。
 

 
弘化社
「学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弘化社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但知念佛莫生疑,不解之辈是愚痴;只为超升令速疾,此地凡夫信者稀。」《五会念佛赞》【唐】·法照大师
 

 
弘化社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亦不了知,则殆矣。切嘱切嘱。今之真宏净土者,实难其人。遍参知识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跋而已。」《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
 

 
大安法师
《法华经》告诉我们,诸佛如来出兴于世,他的本怀就是要说摩诃衍的,说一乘法的。那为什么又会说二乘、三乘法?是由于阎浮提众生的根机陋劣,他相信不了大乘法,所以只能由实开权,由大乘实法开出三乘的权法。这个三乘权法是一个诱导的过程,最终还要会三归一,会三乘归一乘。
 

 
弘化社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弘化社
「所谓护身符子,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不自知也。」《印光法师文钞》·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弘化社
「世上迷人第一蛮,纵有神仙化也闲。恶求千贯容易得。善化一文真个难。肯修之人莫道难,喜舍慈悲不等闲。眼前保得无凶祸,他时免过铁围关。」《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弘化社
「佛说一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各有前因,致获现果。了此,则只宜自忏宿业,何暇怨人乎哉。 」《印光法师文钞》·复潘对凫居士书
 

 
弘化社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弘化社
「说好话者,要说有益于人,有益于物的话。不是要人听到欢喜,叫做好话。如教训儿女,及劝人为善,劝人戒恶,劝人敦伦,劝人修福等。」《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弘化社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印光法师文钞 》·复周孟由昆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