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
我们透过修行学佛,就能够知道苦的原因与灭苦的方法,净土宗的实践就是念佛,我们的心愿,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非常愿意,而且非常高兴、愉快地去求生西方净土;它是我们众生的理想家园;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最后都导归净土;而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也在西方极乐世界之中,何况是我们凡夫呢?
 

 
弘化社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印光法师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
 

 
星云大师
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用心眼去辅佐肉眼。有也好,无也好,不计较自然快乐自在;得也好,失也好,不执着自然无忧。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经常劝大家莫要烦恼,烦恼就是恶习,为什么劝大家断绝烦恼呢? 烦恼来了,你要认识它,问自己为什么要烦恼? 烦恼是从什么生起的? 不是利、就是名,烦恼不会从好事上生起的,而是从贪、嗔、痴上生起的,那就是烦恼的根源能带来痛苦需要对治它。
 

 
星云大师
回向,能使修行者去除我执,远离贪瞋痴三毒,心常清净;回向的修持,不仅自身不会少什么,还能利益更多的人,广被一切众生。
 

 
梦参老和尚法语
好多人都说:我对自己做主,我问好多道友:“你做得了主吗?哪样你能做得了主?”你生病是想生病的吗,你做个主我不害病办得到?你让自己不老,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达到这个目的,一定要老。不老、不死、不病,不苦的人没有,这个主谁也做不到,一直这样思惟,然后达到观无我。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们现在的境遇是过去的业力所感,必须得承受。如果想得到加持,来消债,那要看你学佛的功力和付出如何。但真正到了能用佛法转变业力的时候,也能体会到一切法皆空的甚深义理,所有的逆境遇就无所谓了。一切逆境在现相上看,好像很不好,从实质上看,报受了,也就没有了,作还债想,高高兴兴地还。
 

 
梦参老和尚法语
做菩萨并不难。比如,不令众生因我们而升起烦恼,即是菩萨在布施欢喜。
 

 
星云大师
欢喜心是一种正面的力量,一个人心里有满足,心里有包容,心里有智慧,心里有信仰,就可以制造出欢喜的泉源。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各人有各人的习气。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种子相同习气不一样。所以修道者要防护六根,善护其心。努力改正不好的习气,这才是修行入手处。
 

 
梦参老和尚法语
佛法和任何法都不是定的,在我们佛教讲,任何事物全在运动变易当中。我和人抬杠说,这是永恒性,那是永恒性,其实有相的都不是永恒,世间没有永恒。只有一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合起来大家都是一个,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合起来都只有一个,什么呢?一实境界,无境界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法语
修持十善业的好处,可以“远离一切怨家寇敌”,你的敌人,反对你的都离你远远的,乃至于强盗也远离。“远离一切非爱 色声香味触境”,你爱的才现前。你不爱的色声香味触法都不会现前。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不使你的六根沾到,这就是护法神给你的顺缘加持。
 

 
梦参老和尚法语
要远离恶法,就应该先舍弃恶友,亲近善友。那些不听谏劝专门障碍你修习善法的人,你一定要远离,不然你的善念就会受到他的污染。有些家庭中,先生无有信仰,太太则要耐心沟通善巧摄受等待因缘,切不可勉强家人。如此才能家庭和乐,这需要智慧和坚持。
 

 
星云大师
所谓风水、地理,应该建立在伦理、世理、心理之上,积聚阴德,与人结缘,能够如此,何处不青山,何时不良辰呢?
 
星云大师
读书,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智慧、感情、经验,可能是别人毕生的体验,而读者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劳而获,岂不是无限的快乐吗?如果不肯读书,无异放弃了世界上最可贵的财富。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们为什么要放生? 要救度众生,忏罪, 放生消业最快。你不想得病,放生就好了,让别人的生活愉快,你的生活也就愉快了。
 

 
梦参老和尚法语
认识烦恼就没有烦恼。认识它,也不逃避。用理观照,“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烦恼一照就空了,但不是一回、两回而已,要多照几回,观照成熟了,遇到烦恼或者心里不安,这个时候念经或者打坐,称念圣号,把心安定下来,少顷间烦恼就过去了。
 

 
益西彭措
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无论你现在处在哪种年龄段,都有可能很快死亡就降临。在面对死亡时,你有什么把握呢?按照多数人目前的情况来看,死后不堕三恶趣的把握都没有。但是,只要你一心靠定阿弥陀佛,就可以在这一生的临终直接往生净土,彻底脱离轮回苦海。
 

 
梦参老和尚法语
如果我们发菩提心修持十善业,就会增长寿命,远离灾难。善根随时在增长,业障随时在消失。不但你自己吉祥,跟着你的人都吉祥,他愿意来亲近你,愿意跟随你。还增长自在,生活得很舒适、无烦无恼,悠悠自在。
 

 
梦参老和尚法语
修定的人能断惑。惑就是迷惑,不明白,没有正知正见。起贪嗔痴,起忿怒恼害,他没有定力,见到贪欲就定不住,随着境转了,心被境转,所以就堕落。要是有定力,心能够转变境界,心能转境即同如来。
 

 
梦参老和尚法语
真是大乘菩萨,他不会毁谤任何一法的。地藏菩萨弘扬地藏法门,他没有谤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也到地藏菩萨这里来助他宣扬。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无论谁说法,都要赞叹随喜,不说不,只说好,古来说:僧赞僧佛法兴。这样就叫护持佛法。
 

 
星云大师
佛教一再讲要解脱,就是要我们心中没有挂碍;一再告诉我们不要颠倒妄想,就是要我们思想落实。一个人若能生活在心无挂碍的世界里,再加之没有颠倒妄想,当下就是解脱自在的人生了。
 

 
星云大师
凡事耐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是修道者的第一课。修道者的眼睛不是要看人、看物,而是要看自己的心。不要让心随境转,懂得看真、善、美,看好不看坏、看正不看邪、看是不看非。
 
星云大师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不开轮回循环的道理。譬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递,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是时间的轮回;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这里、那里、他方、此处的不同,是空间的轮回。
 
星云大师
相信有轮回,努力积德、培德,道德可以轮回;广结善缘,因缘可以轮回。积德结缘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益西彭措
在整个佛法里,净土宗是极简易的一个法门,而且是针对目前大众的一个普度的法门。大家多衡量一下,人的一生确实非常短暂,而且自身各方面的资粮、条件等都很有限,稍微抉择不恰当,就很可能在临终时没有着落。所以奉劝大家都要兼修阿弥陀佛的法门,作为自己临终时最大的一个保障。
 

 
梦参老和尚法语
现在有一种现象,把菩萨的像做成广告,满街都是,到处是包装印刷品,對佛法根本没有恭敬心,拿佛教文物作宣传的杂志泛滥。有些信佛的道友,看见有佛像的杂志,很多也乱丢。这些印制法宝流通的功德跟不恭敬三宝消的福德折算起来差不多,都是毁灭佛法的现象,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
 

 
梦参老和尚法语
众生与佛结缘,皆能解脱。所以《法华经》上说“若人入于塔庙中,单合掌小低头,皆共成佛道”,他就算不合掌、不低头,只要到庙里头旅游逛一圈,他早晚也会成佛的,但是时间可就长了。
 

 
星云大师
如何得到富贵?一、应时时布施;二、不起轻慢心;三、恒给人欢喜;四、不希求果报。
 

 
梦参老和尚法语
报四重恩第一个就要报众生恩,没有众生,我们成不了佛,慈悲喜舍是对众生最好的报恩,众生是我们成就佛道的善知识。能包容众生,不骄慢,不嫉妒,不悭吝,就是在成佛之道上前行。
 

 
梦参老和尚法语
要管好自己的心。佛说要对一切僧众平等,不起分别。不要说这个僧有修道,他修行得好,我要供养他一点,福报大一些。这个僧是破戒和尚,我供养他,恐怕福报就减少,如果你没有分别心,都当成圣僧去供养,那么你所种的福田、所得的福報、所行的道法,便是供养圣僧的殊胜因缘,这样用心就非常好。
 

 
星云大师
一炷清香不如一瓣心香,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一杯净水不如一念净信,一串念珠不如一句好话。
 

 
星云大师
人与人之间所以会吵架,是因为两个人都坚持自己对。在工作中有不同的看法、摩擦,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互相尊重、包容、协调。做人要学习吃亏,凡事不要申辩,承担下来,自然就不会有口角。
 

 
梦参老和尚法语
大家学佛法,不要标榜说我是信佛的人,我也在听经、念佛,布施,顶着这么一个善人的名号,这没有什么意思于了生死一点助益没有。我们佛教徒应该做点实在的事情,常在自己心地上下功夫。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诸佛菩萨,否则种的善根不圆满将来还要经过很多的苦难,才能够离苦得乐。
 

 
益西彭措
轮回里的一切现相就像迷梦一样,我等却认为这里面真的有很多法,它们各自持有自身的体性。并且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丰富,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出生各种分别、计执。凡人的心就像小孩追逐肥皂泡那样,在幻化光影里面不断地攀缘、求取,醒不过来。
 

 
星云大师
忍是一种智慧,是一股力量。好比一位父亲,在外有人叫他跪下,他可能马上跟对方吵架,甚至打架;但回到家里,孩子要他跪下当马骑,他便欢欢喜喜,因为这是从爱出发,能接受、能认识,他就能忍耐。
 

 
益西彭措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中说:“一声阿弥陀佛,乃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说:“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可见这是极其不可思议事。
 

 
益西彭措
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起的任何一个念头,包括做出的一切判断,都是以最舒服、最习惯的方式在做——即“我执”的方式。而且,多生以来,这种想法、做法、判断方式已经形成非常强的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