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佛教与人生

圆瑛法师  2012/08/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诸位!今天讲题是“佛教与人生”。先讲佛教,然后再讲人生。佛教即是佛之教法。佛是何许人?乃是大觉悟之人,觉悟宇宙人生真理,乃至彻底觉悟一心本源之理体。在过去二千九百六十五年时,降生于中印度迦毗罗卫国,为皇太子,具伟大之人格,牺牲王位尊荣,发心入山修道,打破一切环境,解除人生痛苦。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名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二字,译能仁;牟尼二字,译寂默。当佛未出家时,观见世间老病死苦,遂生感触,欲求一解决老病死苦之方法,而为人类解除人生之痛苦。此种发心,即是孙总理所说三种仁,谓佛教为救世之仁,佛能之,故曰能仁。佛既出家之后,在雪山苦行六年,寂静宴然,参究人生真理,安坐不动,静极光通,因定发慧,默契无言大道,故曰寂默。又佛字觉义,觉则为佛,不觉即是众生,不觉就是迷,佛与众生,乃在一心迷悟之分。众生虽迷,佛性本具,故佛成道时,说大地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犹如古镜本具光明,只因尘垢障蔽,不能发现;人人若肯擦磨心镜,个个都可作佛,而释迦是已成之佛。教者,我佛教化众生之学说,综四十九年,所说不出为戒、定、慧三种无漏学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此戒定慧三种,即是改造人生的方法。其宗旨纯粹,义理渊博,能指迷启悟,有益人生,故得成为佛教。现在佛教讲毕,接讲人生。人生不出因果二字。由因果中间,含有善恶、苦乐、身心、生死八字,而因果实为人生之主要,善恶、苦乐、身心、生死随之转变。人生无非依因感果,无因必不成果。譬如世间无有种子,哪得结实,必先种其因,然后收其果,人生之定理,亦复如是。任从哪种学说,不能推翻因果,若拨无因果,即是外道论议,世间邪说,违背正理。

按佛教以惑业为因,苦报为果。惑即迷惑,如贪、嗔、痴等心。业即依贪等所造之业,如杀、盗、淫等,此惑、业二者为因,依业因必定招感苦果。今试举一例,若有一人,存贪财之迷惑心。不了爱财须当取之有道,必定依着贪财之第六意识而指挥眼根,去看哪里有财,再指挥身根,去窃取或抢劫,此即依惑造业,因也。若被人发觉,报告官府,被捕治罪,而受苦报,果也。此即人生不出因果之明证。

上约苦因、苦果而论人生,若善因、善果,可以类推。更有进者,此约现世因果论,尚有隔世因果,不可不知。试问我们现前身心,即是人生果报,毕竟见因从何来?若谓从父精母血,结合所成,此即不明之来源。要知我此身心之苦果,乃从前世惑、业之苦因;所受之报,由夙生自己业缘,与父缘母缘三缘结合,而得受生,非仅父母精血而已。若是执精血所成,世间许多无子之人,岂无精血耶?以此推究自明。更复当知人生苦乐、穷通、寿夭、得失,并非有哪个可以主宰,完全由自己业因使然;《楞严经》云:“循业发现”是也。若明此理,对人生之境遇,可以随缘而安,对人生行为,自能谨慎,集中一种心力,造成一种殊胜业力,招感将来殊胜之人生乐果,自是可能之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圆瑛法师文章列表

在加法中成长 在减法中成熟

许多人快到生命终结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懊悔虚度了一生...

既需面对时,就勇敢承担吧

修行者问布袋和尚,什么是佛法的大意?和尚放下布袋,...

【推荐】把握当下

有一天,一位外道婆罗门来到舍卫国的只园精舍拜见佛陀...

人生的旅途需要乐观豁达

有一个小和尚被吩咐去买油。离开前,厨师交给他一个大...

学佛人该如何吃饭睡觉

壬二、断除贪食: 了知饮食如良药,无有贪嗔而享用, ...

何谓「转轮圣王」

好,各位,阿弥陀佛!大家吉祥。 今天在这里想跟大家谈...

福慧具足的人,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

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

人生短暂,善待自己

人的一生,来去匆匆。我们在亲人的欢声笑语中诞生,又...

念佛就等于修净土法门吗

问: 念佛就等于修净土法门吗? 净界法师答: 我前一阵...

佛教徒要学会智慧的放生

佛陀制定的一切戒律,都是让我们懂得众生平等,尊重自...

6字家规孕育出中华最显赫的家族

富不过三代是许多人家面临的尴尬。但让人震撼的是,一...

在一切境遇面前不退失道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不可避免的出现顺缘或...

贫人烧衣

做生意的人从本求利投一匹资本下去,希望赚一匹钱回来...

宏海法师:心地法门

好,各位同学,阿弥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你愿意做哪种游戏玩家

一个居士玩网络游戏上了瘾,天天俯首键盘,通宵达旦,...

报答父母恩

各位善知识:《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

关于吃素的两个认知

慈悲心的直接的表达就是不杀生,我们住在沿海地区的众...

昌臻法师《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

昌臻这一次回寺以后,早就想给大家谈一谈,可是因为病...

为何寺院大门叫「山门」或「三门」

山门又作三门,乃大乘佛教及丛林之象征。本义为寺院正...

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识」

现在来看第三依智不依识。 依智不依识,是说我们要依三...

未得到定之前,要减少睡眠

在世间修行的时候有三种:第一种是修定心,第二种是读...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

感应与巧合 人的一生随时都有无数影响他命运的机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