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师范大学
简介 台湾师范大学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校本部、和平校区), 台湾师范大学 中文简称台师大或师大、英文简称NTNU,另有公馆校区和林口校区,校地分布甚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起源为创立于公元1922年的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1926年改名为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是大学预科学校,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光复后,隔年成立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是台湾师范大学的前身,1955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成为台湾最早成立的师范大学,隔年成立国语中心是外籍学生研习中文的所在,1967年改制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并于1975年将理学院迁至公馆校区,2006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将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纳入成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之林口校区。 特色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悠久的历史古迹大部分位于校本部, 台湾师范大学 包含行政大楼、文荟厅、普自大楼和礼堂是市定古迹,曾面临拆除的危机但在学生提出诉求的情况下,这些古迹建筑都得以保存下来。「行政大楼」建于1928由日人米重三郎设计,西洋和东洋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红砖墙的外观和洗石子装饰呈现典雅和庄重的气氛;「普字大楼」见于公元1926年是台湾师范大学校区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些许的中世纪哥德式风格为日据时代带来一点迷人的欧洲风情;「文荟厅」建于1926年,是昔日台北高等学校的生徒控所(学生准备上课或休息之地),气窗上大卫之星的图案是最大的特色,今日已成为学生餐厅;「礼堂」建于1929年是台湾师范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昔日为讲堂,整体建筑同样为哥德式风格,屋顶女墙是古堡的城垛造型搭配尖拱的门窗让空间明亮且辽阔,具有相当深的历史价值。期他还有体育馆、诚正勤朴大楼、乐智大楼、图书馆、博爱楼、综合大楼、教育学院、机械大楼、科技学院和美术大楼等等大楼。 概况 位于今日的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一六二号。 创建年代:昭和四年(公元1922年) 台湾师范大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简称师大), 在日据时期称为高等学校, 创立于1922年(大正11年), 初名「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是一所七年制的高等学校,它的出现也可视为台湾高等教育的里程碑。 校训 诚正勤朴 创校 1922年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 1926年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 1946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 1955年台湾省立师范大学 1967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类型 国立,师范院校 校长 郭义雄 所在地 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162号(校本部) 台北市文山区汀洲路四段88号 (公馆校区) 新北市林口区仁爱路一段2号 (林口校区) 校园 市区 面积 43.88公顷 台北校区21.97公顷 林口校区21.91公顷 系所院 08学院 28学系 52研究所 15研究中心 教员 759人 教授 318人 副教授 259人 助理教授 94人 讲师 88人 学生 14,727(2007年2月)人 大学部/本科学院 7,254人 研究所/研究生院 7,473(含在职生2,985人)人 纪念日 6月5日 科系设置 台湾师范大学设教育、文、理、艺术、科技、运动与休闲六学院。 台湾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设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心理与辅导、卫生教育、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特殊教育、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 信息教育等八个学系(含硕、博士班)和政治学研究所、大众传播研究所、图书信息学研究所。文学院设“国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四个学系(含硕、博士班)和华语文教学、翻译两个研究所。理学院设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等五个学系(含硕、博士班)和科学教育、环境教育、资讯工程、光电科技四个研究所。艺术学院设音乐、美术等二个学系(含硕士班)和设计、民族音乐二个 研究所。科技学院设工业教育、工业科技教育(含硕、博士班)、图文传播三个学系和机电科技、国际人力教育发展二个研究所。运动与休闲学院设运动与休闲管理研究所和体育、运动与竞技二个学系。合计二十伍个学系(含硕、博士班)、十四个单独设置之研究所。八十八学年度(1999年)第二学期学士班六、四七八人,硕士班一、五七七人,博士班六六六人,学生总数八、七二一人。学士班学生自八十三学年度(1994年)起入学新生部份自费,其余享有公费待遇,修业年限四年,另加实习一年;自费生修业年限四年,不必实习。硕士班及博士班,修业年限,均至少为两年。 历任校院长分别为李季谷先生、谢东闵先生、刘真先生、杜元载先生、孙亢曾先生、张宗良先生、郭为藩先生、梁尚勇先生、吕溪木先生。现任校长为简茂发博士。
http://www2.ntnu.edu.tw - 2014-05-15台湾科技大学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简称台湾科大、台科大或台科,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安区,成立于民国六十三年,前身为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民国八十六年改制,现为台湾最知名的科技大学,校本部比邻国立台湾大学。该校入选教育部的“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为台湾地区第一所技职教育高等学府。建校之目的,在因应台湾地区经济与工业迅速发展之需求,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同时建立完整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本校校地约44.5公顷,校本部位于台北市基隆路四段四十三号。民国68年成立硕士班,民国71年成立博士班,现有大学部学生5,664人,研究生4,458人,专任教师451位。 2001年在台湾地区教育部筹划之研究型大学(“国立”大学研究所基础教育重点改善计画)中,成为全台首批之9所大学之一 。自2005年更在“教育部”所推动“五年五百亿顶尖大学”计划下,遴选为适合发展成“顶尖研究中心”的11所研究型大学之一。 台湾科技大学自七十一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班研究生,招生对象为国内、外大学或独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或符合同等学力所规定资格者皆可以报考。自九十年起部分系所也开始招收博士在职专班研究生。凡修毕各所规定学分,完成博士论文并经考试及格者授予博士学位。 台湾科技大学自民国六十八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班研究生,凡国内、外大学或独立学院相关学系毕业,具有学士学位,或符合同等学力所规定资格者,都可以报考本校硕士班。此外,针对长期在社会就业且具硕士班报考资格人士,本校部分系所也设有硕士在职专班,提供回流教育管道。凡修毕各所规定学分,完成硕士论文并经考试及格者授予硕士学位。 大学部设有二年制、四年制及工程在职人员进修班等三种学制;凡二专、三专及五专等专科学校以上之毕业生,皆可以报考本校大学部二年制,而高职、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本校大学部四年制。工业管理、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营建工程及应用外语系等,则设有在职人员进修班学制,其招生对象为在职人员,利用夜间及暑假期间上课。凡在本校大学部修毕应修学分且成绩及格者皆授予学士学位。 2社会评价 编辑 ★台科大连续8年获教育部补助区域产学合作中心, 2009年获A级评等 ★台科大与台北市政府合作设置内湖科技园区产学中心 ★台科大2009年104人力银行与远见杂志公布“企业最爱大学生”调查,本校排名第4名 ★台科大连续十次获颁中国工程师学会建教合作绩优奖,是为创下全台唯一之纪录 ★台科大获教育部选为授权大学自审教师资格之10所大学院校之一 ★台科大获教育部选为试办实施校务基金之5所大学院校之一 ★台科大于台湾国科会专利技术移转历年累计件数(机构)全台第5名、历年累计件数(主持人)全台第1名(营建系陈生金教授)、历年累计金额(机构)全台第1名 工商业设计系副教授孙春望与硕一生全明远耗时两个月自制之三分钟动画短片“立体悲剧”。 本片入选有“动画奥斯卡”之称的“ACM SIGGRAPH”国际动画展,并获得观众票选第一名,这也是台湾首次入选及获奖的短片。击败了好莱坞知名导演史蒂芬·史匹柏的“世界大战”、乔治卢卡斯的“星际大战三部曲”、梦工厂出品的动画“马达加斯加”、军机缠斗片“机战未来”及美国太空总署、柏克莱加州大学等好莱坞名片及顶尖学术单位制作的短片。 2011年~2014年连续荣获有工业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iF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国立台湾科技大学设计学院获得大学排名的全球第一。 德国(red dot)红点设计奖亚太地区大学排名第一。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2012年发布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列第19位。 英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公布2013年30个学科的全球前200名大学排行。QS学科排名指标包括论文引用率、雇者对毕业生的评价、学术声望等;台科大共有5个学门排全球前200名。 TIMES 2014全球新兴潜力排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年公布“100 under50”榜单,限定为创校50年内的学校。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2014年创校未满50年的全球前100名大学排名结果,台科大升至42名。 Times Higher Education magazine 亚洲大学排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2013年亚洲前100名最佳大学排行榜,台科大位列亚洲第52位。
http://www.ntust.edu.tw - 2014-05-15国立中央大学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词条,介绍的是位于台湾桃园县的台湾有关人士以复校名义创办的国立中央大学”。关于中华民国在大陆设立的中央大学(南京、重庆等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央大学改名而来的南京大学,参见“国立中央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词条。 中央大学创建于南京,大陆时期为东南的学术重镇,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称。1949年更名国立南京大学,后定名南京大学。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1962年在台复校,历经五十余年之发展,为岛内少数历史悠久、校景优美、校风淳朴、校誉优良之顶尖研究型大学。 中央大学位于台湾中坜双连坡,占地面积62公顷,扼守台湾桃园国际机场航空城,距离台北40分钟车程,邻近高铁桃园站,交通便捷。学生总人数一万余人,大学生与研究生比例约1:1,为一所中型研究型大学。“闹中取静”、“人数适中”的发展优势可媲美世界一流名校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最适于学术研究发展。 根据国际ISI(统计学会)数据库显示,中央大学教师论文发表量逐年成长,论文质量居全台之冠。在遥测技术、太空天文、光电科技、等离子技术、防灾科技、软件工程、纳米科技、生医工程、大气科学、戏曲研究等领域均臻世界水平。是台湾重点研究型大学之一,获选台湾教育部发展国际一流大学与顶尖研究中 之列,第一阶段每年获六亿奖助,第二阶段每年获七亿奖助,截至2012年底连续四年执行成果均“优”,为台湾高教界进步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大学之一。 国际的评比上,中大持续进步。2012年,在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的亚洲大学前200名最佳大学,排行榜位列第53名。[1]2013年,在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排名中,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列第18位,台湾地区第6位。
http://www.ncu.edu.tw - 2014-05-15国立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英语: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简称交大,中国大陆惯称台湾交通大学或新竹交大,是台湾一所顶尖的研究型国立大学。台湾交大前身为1896年创立于上海的南洋公学,即今日大陆之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中国大陆的交通大学由上海市军管会高教处接管,国民政府下的交通大学校务则被迫中断。1958年由原交通大学的学院及校友在台湾复校而建立。目前主要校区位于新竹市,与台湾清华大学(清大)相邻。交大因其在管理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出色科研及教学成果而极负盛名。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完成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交大排名第八。在海峡两岸,台湾交大也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等四校共称「五校一家」。
http://www.nctu.edu.tw - 2014-05-15台湾太学
国立台湾大学,简称台大,前身为日据时期之台北帝国大学,成立于1928年,台大前身为成立于日据时期(1928年)的台北帝国大学,是日本九所帝国大学之一。台湾光复后,台北帝大于1945年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1949年国民党当局迁台后,取代了当时尚未在台复校的中央大学,成为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资注最多社会资源的大学;现辖有台北市境内的四大校区以及溪头实验林,全校占地约达台湾省陆地的百分之一。 台大自改制起即以傅斯年校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风著称,其教授、学生与校友皆对当代台湾历史的发展有着莫大影响,校园亦为多次民主运动、学生运动的策源地。在岛内所有学门皆大致处于龙头领先的地位,其入学分数不仅是其它院校相同学系的最高,大批毕业生亦担任各大行业的领导人物,素有台湾第一学府之称。 历史沿革 编辑 台湾总督府医学校 1897年日本人山口秀高在台北病院开设的医学讲习 国立台湾大学 所,1899年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正式成立,1918年成立台湾总督医学校专门部,1919年改为台湾总督府医学专门学校,1922年专门部与医学专门学校合并,1927年改为台湾总督府台北医学专门学校。1936年成为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同年台北帝国大学设立医学部。 台湾总督府中央研究所卫生部 1909年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制药所检查课扩张为台湾总督府研究所,下设化学部和卫生部,1916年增设酿造部、动物学部和庶务部,1918年总督府殖产局附属糖检局并入总督府研究所,1921年总督府研究所、总督府农事试验场(1903设置)、总督府殖产局糖业试验场(1903设置)、总督府殖产局林业试验场(1911设置)、总督府殖产局茶树栽培试验场(1910设置)、总督府殖产局园艺试验场、总督府殖产局种畜场合并为台湾总督府中央研究所,下设农业部、林业部、工业部和卫生部,1932年糖业试验场脱离中央研究所,改称台湾总督府糖业试验所,1939年废止中央研究所,农业部改称台湾总督府农业试验所、林业部改称台湾总督府林业试验所、工业部改称台湾总督府工业试验所、卫生部划入台北帝国大学改称热带医学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 台湾总督府高等商业学校 1919年设立的台湾总督府高等商业学校,在1926年更名为台北高等商业学校,1944年更名为台北经济专门学校之后,1945年台湾省立台北商业专科学校,1946年9月升格为台湾省立法商学院,1947年1月并入台湾大学法学院,改成台湾大学法学院商学系,商学系于1985年分为工商管理学系、会计学系、财务金融学系、国际贸易学系,此四系于1987年组建为该大学的管理学院。 台北帝国大学 1928年设立台北帝国大学设立,设置文政学部、理农学部(学部即今学院),1936年设立医学部,1939年设立热带医学研究所,1941年4月4日设立大学预科(毕业后只能就读台北帝国大学) ,1943年设立工学部,1943年附设南方人文研究所、南方资源科学研究所。 1943年理农学部分为理学部、农学部,日治末期台北帝大有文政、理、农、医、工共5个学部。 台湾大学 1945年11月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并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依国民政府新制各“学部”改称“学院”,并将文政学部划分为文学院及法学院,加上理、医、工、农共为6个学院、设22系,此后台大院系逐步增加。1967年开办新制夜间部(三系),1987年管理学院,1993年公共卫生学院、1997年电机资讯学院、1999年法律学院、2003年生命科学院相继成立。1999年法学院更名为社会科学院、2002年农学院更名为生物资源暨农学院。2004年已有11个学院、54个学系、96个研究所(其中84个设有博士班)及进修学士班(含夜间部),学生人数已增至31,539人。 注:严格说来不是台湾大学的前身,1919年成立台湾总督府农林专门学校(校址即今罗斯福路校总区),1922年改为台湾总督府高等农林学,1927年改为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农林学校,1928年成为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农林专门部,1942年4月脱离台北帝国大学改为台湾总督府台中高等农林学校,10月正式迁台中,1943年改名为台湾总督府台中农林专门学校,现为中兴大学。 学校历史 1946年 八月,罗校长宗洛辞职获淮,由陆志鸿教授继任校长。医学院成立医学专修科。 1947年 一月,接收省立法商学院并入法学院。 1948年 六月,庄长恭教授就任校长。 1949年 一月,傅斯年教授就任校长,聘任钱思亮教授为教务长。三月,为收容回台之本省籍学生及大陆来台失学青年,成立一年级寄读生特别班,同年九月结束。医学院创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1950年 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附设医院,医学专修科停办。七月,农学院演习林改称实验林,设管理处于南投县竹山镇。农学院与经济部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水工实验室,为台湾大学与校外机构合作之始,十二月二十日,傅校长逝世,由文学院沈刚伯院长代行校长职务。 1951年 三月,钱思亮教务长继任校长,热带医学研究所改组为公共卫生研究所,该所原有制造血清疫苗部分与台湾省卫生处有关单位合并,改称台湾血清疫苗制造所,由台湾大学与台湾省政府合办。 1952年 教育部开始分发寄读生来校寄读。农学院成立家畜医院。 1953年 医学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改称高级护理职业学校。 1954年 八月,台湾大学参加大专以上学校联合招生。本年度起开始实施军训。 1955年 十月,为供成年人士进修,开办夜间补习班。 1956年 医学院与台湾省政府合办台北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农学院与台湾糖业公司签订三年之建教合作合约。 1957年 医学院高级护理职业学校停止招生。九月,农学院农事试验场改组更名为农业试验场。 1958年 九月,附设医院开始代办中央公教人员保险之疾病医疗。 1959年 增设侨生先修班。七月起,医学院与台湾省政府卫生处及台北市政府合办台北公共卫生教学示范中心。农学院与台湾省政府农林厅航空测量队及中国摄影测量学会合办航空测量中心。附设医院七月一日起代办省级公教人员保险之疾病医疗。 1960年 试办夜间部,初设外文、法律、商学、农推等四系。 1961年 侨生先修班结束。 1962年 台湾大学与中央研究院进行合作计划。 1963年 台湾大学与中央研究院合聘人员开始实施。本学年起,夜间部停止招收新生。 1964年 农学院成立农业陈列馆。附设医院增设石门分院。国立台湾大学终止与台湾省政府合办之台湾血清疫苗研究制造所。 1965年 七月,台湾大学与中央研究院及台北清华大学合办数学研究中心及化学研究中心;与台湾省立中兴大学及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合办农业研究中心;与中央研究院及国立清华大学合办物理研究中心;与中央研究院合办生物研究中心;与台湾省立成功大学及台北交通大学合办工程研究中心;与“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合办语言中心。 1966年 台湾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全校性合作。 1967年 开办新制夜间部,初设外文、法律、商学等三个系,夜间补习班结束。台湾大学与新加坡共和国南洋大学订定合作交换学生办法。 1968年 附设医院完成全台首次肾脏移植手术。十二月,台湾大学校歌正式颁布。 1969年 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长滨八仙洞发现文化层,经李济教授勘察后,判定为旧石器时代人类史前遗址,年代至少在一万年以上。 1970年 钱思亮校长出掌“中央研究院”,阎振兴博士接任第六任校长。 1971年 夜间部增设历史系。 1972年 夜间部增设中国文学系。 1973年 十月,成立台大校讯社,侨生及外籍学生辅导室。 1975年 与庆龄工业发展基金会合设工业研究中心。文学院、农学院与韩国国立忠南大学及私立中央大学结为合作学校。 1976年 开始全面实施电子计算器注册选课作业。 1977年 工业研究中心研究大楼正式启用。 1978年 设置校园规划委员会。 1979年 蒋经国指示整建台湾大学医学中心。台湾大学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签订合作协议。附设医院为连体婴忠仁、忠义进行分割手术成功。七月,台湾大学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十二月,台湾大学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签订学术合作协议。 1980年 台湾大学组织规程奉教育部核定,坐落于济南路一段二之一号台大校友会会馆落成学签订学术合作协议。 1981年 行政会议通过访问学人设置办法。虞兆中教授接任台大第七任校长。 六月,台湾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 1982年 考古人类学系自七十一学年(1982学年度)起正名为人类学系。行政会议通过将法学院商学系改成为管理学院,惟管理学院迟至七十六年(1987年)方正式设立。 七月,台湾大学与奥地利外籍学生服务处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1983年 十一月,前校长钱思亮博士在“中央研究院”院长任内逝世。 1984年 校友孙震教梭校长。台湾大学校友李登辉当选台湾当局第七任“副总统”。为纪念钱故校长卓越贡献,特将新建理学院综合实验大楼命名为思亮馆。台湾大学医学中心整建工程动工。台湾大学与“中央研究院”、台北清华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等院校合办之数学、化学、工程、生物等研究中心,原由“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支助设立,该会订立五科学研究中心办事细则,各中心性质由原合办改为委托所在院校协办。十一月,台湾大学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议。 1985年 台湾大学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签署学术合作协定。设立台大联络中心并定期出版台大校讯刊物。台湾大学图书馆装设完成国际百科数据库检索系统。 1986年 台湾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签署学术合作协议,推行员工在职进修与讲习计划。聘请邱仕荣、台静农第七十七位教授为台湾大学名誉教授。校友李远哲博士荣获一九八六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7年 本校与比利时列日大学、意大利巴维亚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维吉尼亚理工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等校签订学术合作协议,与法国巴黎皮耶及玛丽居礼大学签订科学合作协定。成立推广教育中心。将原属于法学院之工商管理、会计、国际贸易、财务金融四系及商学研究所划出,成立管理学院。 1988年 一月,蒋经国先生因病辞世,校友李登辉继任台湾地区第七任“总统”,并于七月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台湾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系统、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国艾克赛、马赛大学签订学术合作协定。与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签定博士后研究及进修合作协定。适逢台湾大学创校六十周年,扩大庆祝,以迈向已开发的国家为主题,展开一系列活动。 1989年 台湾大学与美国石溪纽约州立大学、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康乃尔大学等校分别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1990年 台湾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南非斐京大学等校签订学术合作协议。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基金协议。本年底,台湾大学医学中心整建工程完工。 1991年 台湾大学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经济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等校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十月,台湾大学医学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工程耗资达新台币九十一亿余元,为台湾大学历年来最巨大之工程。联络中心易名为国际学术合作联络中心。 1992年 三月,台湾大学与法国巴黎之皮耶及玛丽居礼大学签订科学合作续约。 三至五月,台湾大学与希腊雅典大学、美国史丹福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澳洲新南韦尔斯大学、马奎里大学、德国不来梅科技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1993年 四月,台湾大学与加拿大阿尔伯他大学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1994年 三月,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十一月,台湾大学与澳洲墨尔本大学签订学术合作协定。 1995年 六月,八十三(九四)学校第二学期第四次临时校务会议通过台大哲学系事件省司查报告。 十月,台湾大学新修正组织规程业报奉当局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尚有部分条未核定)。 1996年 五月,台湾大学现任校长陈维昭教授第一续任案,业依台湾大学组织规程规定,经1995学年度第二学期临时校务会议投票通过。 六月,经校务会议通过电机学院、法律学院及法学院更名为社会科学院;并通过台大哲学系事件受害人回后名誉与教职之原则及办法。 十月,经校务会议通过筹建大学博物馆。 1997年 六月,199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校务会议台湾大学四六事件资料搜集小组提出总结报告。 1998年 一月,199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校务会议通过台湾大学师道维护委员会所提之台湾大学教师伦理守则。 1999年 一月,199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校务会议通过成立台湾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四月,人口研究中心更名为人口与性别研究中心。 六月,台湾大学进修推广部设置办法业报奉教育部核定。 2000年 五月,现任校长陈维昭教授第2次续任案,业依组织规程规定,经1999学年度第2学期临时校务会议通过。 六月,1999学年度第2学期第2次校务会议通过:(1)工学院资讯工程学系改隶电机信息学院、(2)社会科学院三民主义研究所更名为国家发展研究所。 十月,2000学年度第1学期第1次校务会议通过:(1)医学院于2002学年度调整成立药物研究中心、(2)专任教师任职或兼职营利事业机构或团体准则、(3)校园纷争调解处理委员会设置办法、(4)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委员会设置办法、(5)农学院申请设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001年 一月,2000学年度第1学期第2次校务会议通过台湾大学与“中央研究院”学术合作协议。 三月,2000学年度第2学期第1次校务会议通过:(1)增设科际整合法律学研究所、(2)教师著作抄袭处理要点。 六月,2000学年度第2学期第2次校务会议通过设立日文研究所。 2002年 一月,2001学年度第1学期第2次校务会议通过台湾大学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办理国际研究生学程协议。 六月,2001学年度第2学期第1次校务会议通过:(1)设立生命科学院、(2)农学院更名为生物资源暨农学院、(3)教师研究成果审查制度项目小组讨论结果建议。 九月,农学院更名为生物资源暨农学院获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同意。 2003年 三月,2002学年度第2学期第1次校务会议通过台湾大学特聘研究讲座设置办法。 八月,生命科学院正式成立。 2004年 四月,云林医院改制为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云林分院。 五月,2003学年度第2学期第2次校务会议修正通过台湾大学组织规模及发展规划准则及教职员额调整准则。 八月,台北护理学院附设医院整并为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北护分院。 2办学情况 编辑 院系设置 文学院 中国文学系暨研究所;历史学系暨研究所;哲学系暨研究所;外国语文学系暨研究所;人类学系暨研究所;图书资讯学系暨研究所;日本语文学系暨研究所;戏剧学系暨研究所;艺术史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音乐学研究所。 理学院 数学系暨研究所;物理学系暨研究所;化学系暨研究所;地质学系暨研究所;动物学系暨研究所;植物学系暨研究所;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地理环境资源学系暨研究所;大气科学系暨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生化研究所;渔业科学研究所。 医学院 医学系;牙医学系暨研究所;药学系暨研究所;医事技术学系 暨研究所;护理学系暨研究所;物理治疗学系暨研究所;职能治疗学系;临床医学研究所;临床牙医学系研究所;生理学研究所;生物化学暨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药理学研究所研究所;病理学研究所;微生物学研究所;解剖学研究所;毒理学研究所;分子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研究所;口腔生物科学研究所;医学工程学研究所。 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系暨研究所;机械工程学系暨研究所;化学工程学系暨研究所;工程科学及海洋工程学系暨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暨研究所;环境工程学研究所;应用力学研究所;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工业工程学研究所;医学工程学研究所;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研究所。 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系暨研究所;经济学系暨研究所;社会学系暨研究所;社会工作学系暨研究所;国家发展研究所;新闻研究所;生物资源暨农学院;农艺学系暨研究所;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暨研究所;农业化学系暨研究所;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暨研究所;森林学系暨研究所;畜产学系暨研究所;农业经济学系暨研究所;园艺学系暨研究所;兽医学系暨研究所;农业推广学系暨研究所;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系暨研究所;昆虫学系暨研究所;食品科技研究所。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系;会计学系暨研究所;财务金融学系暨研究所;国际企业学系暨研究所;资讯管理学系暨研究所;商学研究所;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系;职业医学与公共卫生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所;医疗机构管理研究所;环境卫生研究所;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预防医学研究所。 电机资讯学院 电机工程学系暨研究所;资讯工程学系暨研究所;资讯网路 与多媒体研究所;光电工程学研究所;电信工程学研究所;电子工程学研究所。 法律学院 法律学系暨研究所;生命科学院(新);生命科学系;生化科技学系;动物学研究研究所;植物科学研究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渔业科学研究所;生化科学研究所;微生物与生化学研究所;进修推广部。
http://www.ntu.edu.tw - 2014-05-15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
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前身为一九七八年成立的东亚大学,这是一所澳门开埠四百多年来第一所为中国人办的正式大学。一九八八年 二月,为实现澳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东亚大学改制为公立澳门大学。同时,原东亚大学的研究院和公开学院合一,并于同年九月一日正式 成立东亚公开学院。一九九二年九月经澳门政府批准更名为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 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设有本科学院、研究院、专业进修学院和葡文学院。专业设置有工商管理、国际商法、中国文学、社会科学、计算 机等。据澳门政府196/92/M号法令,本大学学历层次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及其前身的东亚大 学公开学院及研究所,二十年来为中、港、澳及东南亚等培养了六千多名各类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现在校的香港、澳门和内地各类学员已达数 仟人。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香港、澳门特区高等学校在内地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自费生的通知》(教学厅 [2004] 5 号)和(教学厅 [2005] 7 号)规定: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可在内地十七个省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获得颁发的学历、学位,内地教育主管部门予 以承认。 1999年3月,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备案,同意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与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共同办学,现已在珠三角地区开办多期工商管理 硕士(MBA)学位班。 东莞教学中心是由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和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直接授权,为方便东莞地区及周边地区的企业总裁、 经理人、机关干部及 相关的管理层人员提升而设的学习机构。自 2001 年开设东莞教学中心以来,已连续有460多人参加学习,前往澳门答辩的同学已全部获得亚 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http://24331.szpxe.com - 2014-05-14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
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简称保安高校。1988年7月4目通过第57/88/M号法令成立。校址设于路环。其目的旨在培训本地化的高级警务人员,以逐步取替在澳门保安部队中任职的葡萄牙武装部队军官。根据1995年1月30日第5/95/M号法令重组。其主要职责是:举办有利于提高澳门保安部队素质的进修、再培训,开设专业化课程或组织实习;开设澳门保安部队编制内警官或消防官的升级课程;实施、统筹或协助保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围绕有利于澳门保安部队或澳门地区的有关事宜进行教学及训练;组织在民防计划范围内的区域行动中心,并履行计划所赋予的任务。举办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培训水警稽查队、治安警察厅和消防队的警官或消防官的培训课程。课程为期4年,并有一个为期7个月的实习,完成全部课程之学员将被授予学士学位。第一届课程于1990年开办,至1998年7月已有四届毕业生共168名警官毕业;第二种为在职进修课程,目的在于把警司或警司以上职级的人员纳入新警官职程内,课程于1989~1994年期举行,共培训了21名警官;第三种为指挥及领导课程,培训对象为已完成上述两种课程的警官,以挑选出任澳门保安部队中的指挥官和领导,课程于1998年开展,为期半年。现任校长为许少勇。
http://www.fsm.gov.mo - 2014-05-14澳门科技大学
学校历史 澳门科技大学成立于公元2000年3月,由澳门特区政府行政长官何厚铧颁布「第19/2000号行政命令」授权精英教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Elite — Sociedade de Desenvolvimento Educacional, S.A.)开办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特区政府以租赁及免除公开竞投方式, 批地151,324平方米供澳门科技大学建立校舍设施之用。成立初期,由于教学大楼尚未完成,需租借澳门中华总商会大楼部份楼层作教学之用。 学校建筑 澳门科技大学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澳门回归之际批准创办的第一所非牟利、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私立大学,大学秉持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开放的大学、一所兼容并蓄的大学、一所国际性的大学,致力为全日制学生以及在职人士提供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机会。校园总占地面积二十一万平方米,在读学生逾八千人。大学拥有一支精英荟萃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教师们拥有精湛的学术水平广博的实务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研究能力,使大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大学还聘请了相当一部分国内外著名学者和澳门本地优秀人士为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以期能给学生带来最高学术水平的知识与启迪,又能对学生进行最具实务意义的教育与培养。 2001年,澳门科技大学得到中国教育部、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和公安部的批准和协助,扩大向内地十四个省市招生,大学也是有资格在内地招生的港澳高校之一。 2003年,澳门科技大学获特区政府批准开办国际旅游管理课程。 2006年3月25日,澳门科大医院与澳门药物及健康应用研究所成立。同年,精英教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将澳门科技大学的拥有权转予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 3大学主管 编辑 大学历任校长 第一任:2000年─2002年12月31日:周礼杲(前澳门大学校长) 第二任:2002年─2012年12月31日:许敖敖(前南京大学副校长) 第三任:2013年1月1日起:刘良(前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及教授) 现任校长 刘良,199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1992年赴德国汉诺威医学院分子药理研究所及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马普研究协会(德国科学院)风湿病与免疫研究所从事中药抗炎免疫药理研究,回国后于1997年出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8月透过“输入内地优秀人才计划”前往香港工作,出任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及教授,2001年1月升任为该院奠基院长并任职至2011年6月止, 2007年4月晋升为该校终身讲座教授。2011年7月起,刘良担任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负责管理全校的研究及拓展事务。2013年1月起,接任澳门科技大学校长。 刘良在2011年加入澳门科技大学后,与大学高层管理团队密切配合,努力推动大学的科学研究发展向国际水准迈进,使大学在科研管理、科研项目与成果、学术交流与研究声誉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进步。廖泽云表示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校董会将全力支持刘良的工作,办好大学,服务社会。 荣誉教授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受聘为科大荣誉教授 杨振宁、袁隆平、钟南山、欧阳自远、余秋雨、刘嘉麒、张全兴、贾承造、黎介寿、饶子和、刘兆汉、钱乘旦、温元凯、陈懿 等数十位中国两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外籍院士、专家学者。 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常年在澳门科技大学讲学。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科技大师系列讲座》《名师系列讲座》通识教育,每周都会有若干著名院士或者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座授课,并且纳入学生学业考核范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眼界,深化了学生学术知识。 学校校训 “意诚格物”,出自《大学》中“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之句。 许敖敖校长在向新生致词时就曾经提到“意诚格物”的含意。“格物”是指研究事物原理,瞭解社会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意诚”是指认真做事;学校用“意诚格物”来勉励学生,就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专心致志,刻苦踏实地努力学习,尽力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办学理念 大学秉持“意诚格物”之校训,恪守“增进文化交流,致力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紧贴澳门和国家发展所需,充分吸纳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创办各类教育课程,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及创新能力强、通晓中英双语、德才兼备、符合科技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需的高质素人才,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和前沿性学术研究,促进大学跨越式发展,努力跻身亚洲知名学府行列。 学校排名 1、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大中华区100名校 (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实际排位只有91所) 澳门科技大学排名36位。 2、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发表两岸四地大学排名100强名单,澳门科技大学位列第82位。 3、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最新发表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百强名单,澳门科技大学位列72位。名词同上次相比上升10名。 2011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100强 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完成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于2011年6月1日问世,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该排名的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校中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并且面向两岸四地招生的大学,共有120所。其中,大陆有 85所;台湾有25所;香港8所大学、澳门2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榜上有名。榜单公布了处于前100名的大学的名次与详细分值。 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与目前中国国内的各大大学排行榜单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 (1)从排名范围上看,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排名,涵盖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四地的高等教育体制差异较大,因此已有的国内排名基本都仅限于本地区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从事“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在大学的跨地区比较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2010年6月,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正式开展此项研究工作。 (2)从排名方法上看,两岸四地大学排名选择的全部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这和此前的国内大学排名高度依赖具有本地特色但是没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如两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学成果奖)等有很大不同。 (3)从排名的公布方式来看,两岸四地大学排名高度透明,除了提供各个学校的总得分以外,排名还提供了学校在每个单项指标上的得分,从而允许他人检验核实每所大学在各个具体指标上的表现和位置情况。 根据新浪教育--高考院校库,同地区院校关注排行与同类型院校关注排行,澳科大排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港大、港中大、港科大。 课程特色与教学方式 大学十分注重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紧贴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或增加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使毕业生就业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与适应能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更在澳门高校中率先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文学艺术等通识教育课程板块,构建学生既专且博的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和科目设置与国际相关课程相一致,或符合国际认证要求,为学生毕业后于海外学府继续深造及在国际人才市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方式及内容方面,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培育学生的中英双语能力,各院系根据其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英文基础采取全英文或中英文教学;注重国内外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与训练,大学为此特聘一批名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等顶尖学者。目前,本校毕业生在就业和深造进修学习等方面均很理想,许多毕业生获得国际知名学府的奖学金继续深造,更有大批毕业生进入中国内地和港澳的政府机构与知名企业工作。 澳门科技大学努力开设新颖实用的课程体系,实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在澳门高等教育界率先设置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文学艺术等板块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强调学生奋实基础,扩展国际视野,重视学生英语应用水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高品位校园文化的营造,精心策划《科技大师系列讲座》及《名家讲坛》,盛邀国内外顶尖学者经常性来校作专题演讲,师生反响热烈,并得到澳门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大学的品位在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在澳门基金会和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大学在中药现代化、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嫦娥一号卫星月球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有关博彩旅游管理学重大课题的研究中获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结合澳门政府及企业的需求,大学参与了多次关于社会民生的调查工作、电子政务的研究工作、企业的顾问服务,直接贴近澳门社会实况。 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 拥有学识渊博、造诣精湛、经验丰富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创办优质教育和培养高质素人才的关键。大学现有讲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数百人,他们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通晓中英双语,具有在世界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工作或学习经验,如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卡大学、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英国剑桥大学、德国科学院(MPG)、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其中包括许多外籍教师。这批优秀学者为本科生授课及指导研究生,不仅能够传授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更能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接受世界多元文化的熏陶。在教学设施方面,大学不仅校园优美,更有多座现代化教学大楼和一批设施完善的教学实验室,以及馆藏丰富的大学图书馆、具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室内体育馆等,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http://www.must.edu.mo - 2014-05-14澳门理工大学
学院简介 澳门理工学院 澳门理工学院成立于1991年9月16日。是一所公立、多学科、应用型的高等学府。澳门理工以“普专兼擅,中西融通”为校训,以“教学与科研并重”为方针,以“小而美、小而精、出精品”为方向,以“扎根澳门,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争创一流”为理念,以“教学标准国际化、科研工作规范化、校园设施电子化、行政工作法治化”为治校标准。现任理事会成员为:院长李向玉教授,副院长殷磊教授、秘书长陈伟翔博士。教学、科研人员228人,其中博士学位拥有者占61.3%。非教学人员299人、专业培训员59人。在校学位课程学生约3000人,非学位培训课程学生每年约2万人次。 与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澳洲模纳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北京语言大学合办硕士课程。(2006年资料)攻读全日制学位课程的学生有2700多人,该院每年还为2万多人次的各类人员提供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 澳门理工学院(Macau Polytechnic Insitute)澳门理工学院设有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管理科学高等学校、公共行政高等学校、艺术高等学校、体育暨运动高等学校、高等卫生学校、长者书院、理工-贝尔英语中心(内设澳门唯一的“雅思”(IELTS) 及“博思”(BULATS)英语测试中心、旅游博彩技术培训中心(与澳门旅游学院合办)、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中西文化研究所、社会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统筹研究中心、理工学院-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资讯系统研究中心等教学、培训和科研部门。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理工学院自特区政府成立以来,积极遵从\"培养世纪人材,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改进学院的各项工作。 办学特色 澳门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课程(本科课程)的正常学习年期为四年。 理工学院坚持\"注重应用学科、致力专业培训、培养实用人材\"的办学特色。 澳门理工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和区域学术交流。它是亚洲太平洋大学协会和葡萄牙语大学协会的正式会员、葡萄牙理工高等院校协调委员会特邀委员、香港理工大学发起的持续教育联盟成员。为了进一步实现国际化,它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葡萄牙、巴西、非洲葡语国家一些著名大学,以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签订了多项学术合作协议书,据此进行著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通过合作等方式,学院创造条件以保证高等专科学位和学士学位毕业生可赴澳洲、美国一些大学升读学士、硕士学位课程。 \"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深化教学。\" 理工学院正不断完善科研工作的管理机制,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坚持科研活动紧密联系澳门社会的实际的方向。结合教学的需要,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实用教材;从事教育电视和教材的光碟制作;参与国家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和开展调查澳门居民的身体素质测试科研活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与高等院校和工商机构合作,进行电脑软件及应用系统研究;举办不同类型的研讨会和学术专题讲座;出版《理工学报》、《理工通讯》和论文集 。同时鼓励老师在职进修和参加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提高专业水平。 师资力量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理工学院自特区政府成立以来,积极遵从\"培养世纪人才,建设美好明天\"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改进学院的各项工作。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质素,聘请了一批具高级学位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并对全院的课程进行了革新、完善和升级;创办、筹备了一批新的课程,建立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 课程介绍 澳门理工学院下属六所高等学校,开设了中葡翻译、中英翻译、电子商贸、会计暨金融、管理学、电脑学、社会工作学、公共行政学、综合设计、视觉艺术(教育专业) 、音乐(教育专业) 、体育及运动、护理、诊疗技术14个学士学位课程,并与世界一些优秀大学合办11个硕士学位课程。 合办硕士学位课程: 包括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护理学、社会工作文学(家庭本位实务及家庭治疗)、 互联网电脑科学、电子商贸工程科学、电讯科学。 学校校徽 科研方面 科研方面,理工学院分别就英语、博彩及资讯科技三大范畴,成立了统筹教学科研的院级委员会,定期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刊物、进行科学研究、全澳英语及资讯科技比赛等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实践、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学院已正式启动澳门地方志项目,将为澳门历史文化的传承作出重要贡献。学院所设的中心及研究所包括:英语教学与研究委员会、电脑教学与研究委员会、博彩教学与研究委员会、“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中西文化研究所、理工新豪博彩及娱乐资讯技术研发中心、理工学院-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资讯系统研究中心、理工 — BMM博彩技术检测中心。 学院文化 愿景 旨在建设不断追求卓越的一流高校,服务于澳门和周边地区。 使命 澳门理工学院奉行以人为本,将严谨的教学与积极的探索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倡导学术自由,至真与创新,培育生机勃勃的多元研究文化,培养奉献精神,促进社会进步。 目标 - 贯彻澳门特区政府的人才培养方针,促进建社会繁荣; - 加强能力建设,拓展校际合作,建设一流高校; - 创造开放和谐环境,促进学术自由,立足澳门,构建一流的学术科研交流平台; - 鼓励学生自省,自强,乐于奉献; - 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专业教育,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2院系设置 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 管理科学高等学校 公共行政高等学校 艺术高等学校 体育暨运动高等学校 高等卫生学校 长者书院 理工-贝尔英语中心(内设澳门唯一的雅思及博思英语测试中心) 澳门理工学院校园环境照(15张) 澳门旅游博彩技术培训中心(与澳门旅游学院合办) 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 中西文化研究所 社会经济及公共政策研究所 理工学院-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资讯系统研究中心 理工-新濠博彩及娱乐资讯技术研发中心
http://www.ipm.edu.mo - 2014-05-14澳门大学
澳门大学简称澳大,是澳门第一所现代大学,也是澳门唯一的公立综合性大学,是目前港澳地区最优秀的高校之一。澳门大学前身为Ricci Island West有限公司获澳门政府批租土地,于1981年3月28日创立的澳门首个大学—私立东亚大学。东亚大学的创立,标志着澳门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始。1988年,澳葡政府收购东亚大学重组为公立大学。1991年新大学章程颁布,东亚大学改为澳门大学。 2009年6月27日,中央批准澳门大学在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岛上建设新校区,并授权澳门特区政府在新校区内实施澳门法律和行政体系,授权有效期40年。新校区面积1.0926平方公里。2009年12月20日,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主礼隆重举行澳门大学新校区奠基仪式,2010 年12月20日,澳门大学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新校区的建成,揭开了“一国两制”的新篇章。新校区的建立,成为澳门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澳门大学新校区 东亚大学成立初年,大部份学生均来自香港。其后,为配合澳门政权移交过渡期的人力资源需求,1988年,澳葡政府的澳门基金会动用了1.3亿澳门元收购东亚大学,同时重组为公立大学,设立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和科技学院,将三年制课程改为四年制;随后,又设立法学院和教育学院。教学语言仍以英语为主。 1991年澳大新大学章程颁布,同年东亚大学改为澳门大学,并以培养澳门人才为目标。大学重组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发展至今,学生人数由当年创校的数百人增至约8200多人,澳门本地学生的比重由39%增至的80%。 澳门大学新校区启用仪式 经过30年的成长,澳门大学现设有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健康科学学院、科技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及荣誉学院,提供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及高等专科等课程。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部分课程以中文、葡文、日语授课。澳门大学的微电子、中国文学、会计学、葡萄牙语、语言学、中医药、教育学、博彩、土木等专业排名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居于前列。 国务院副总理、澳门特首为新校区揭牌 2009年,中央政府将横琴岛上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预留给澳门作为建设澳门大学新校园之用。新校园于2009年12月20日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主礼。澳门大学新校园主体工程在2010年11月举行动工仪式,并预计于2012年底落成,并按照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实施管辖。新校园位于广东省横琴岛东部,与澳门一河相连,占地约1平方公里,比现校园约大20倍,可容纳约一万名学生。澳门与新校园之间将兴建一条河底隧道连接,从澳门一方可全天侯随时进出校园,没有边检阻隔。新校园由大中华地区建筑设计领军人物,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主持总体设计。整体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信息化」、「园林式布局」、「揉合中西文化」五个设计原则和理念。 澳门大学新校区标识 澳门大学新校园落成后,届时学院将会增设至约八个,包括现有的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科技学院、社会科学学院、设计学院,以及健康科学学院等。新校园并全面推行住宿式书院制度。新校园建有开放式的科研基地。 2010年11月澳大获国家批淮设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2院系 编辑 澳门大学设有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和科技学院。另设有研究生院、荣誉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英语中心、持续进修中心、澳门研究中心及亚太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等。 大学教室 澳门大学提供文凭、高等专科学位、学士学位、学位后、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一年制葡萄牙语言及文化课程等100多个学位课程。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现有学生约8,200名,本科生5,700多名、硕士生1,800多名、博士生约280多名,教学人员430多名。 澳大致力培养优秀人才,锐意打造成为一所国际一流大学的同时,并矢志强化精品本科教育、延揽国际优秀师资、开拓高质创新科研和创设高效环保校园的办学理念。 院系介绍 工商管理学院(FBA) 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为澳门大学新校区揭牌 现任院长为苏育洲教授。下设会计及信息管理学系、财务及企业经济学系、管理及市场学系。另外,还设有商业研究及培训中心、博彩研究所及商业信息系统实验室。学院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会计范畴、金融、财务及衍生工具、负责任博彩、大中华商业及决策分析。 工商管理学院全部课程采用英语教学以及与欧美学校相同的教材,重视论文和演讲能力。学院亦与欧洲、亚洲及美洲(包括南美洲及北美洲) 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合办国际学生交流计划,本科学生可申请参与为期一学期(半年)或两学期(一年)之交流计划,往海外亲身体验外地学术文化和吸收外国学术知识。 教育学院(FED) 新校区 现任院长为范息涛教授。学院提供中文教育、英文教育、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学士后教育证书、课程与教学、幼儿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学、体育教学和运动及学校辅导的教育硕士学位以及教育学博士学位课程。部份课程采用英语授课,另外一部份则以中文授课。 旨在培育能肩负廿一世纪教育重任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学院致力于实现以下目标,使学生能具有︰ 1、坚实的教育专业能力; 2、丰富的教育专业知识; 新校区 3、 热诚的教育专业精神; 4、高度的教育研究兴趣; 5、娴熟的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学院致力培养高素质教育专业工作者,为澳门及大中华地区(Greater China Region) 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借着教学、研究与服务的努力,推动立足澳门,面向大中华地区及世界的教育学术研究,提升澳门以及国际教育研究水平;建立本地和国际教育学术研究团体的紧密关系,促进教育学术研究的交流,务求在教师培育和教育研究方面,能跻身于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的重要基地之列。 学院既培训合格教师,称职于教学外,亦注重现代学校生活所需要的技巧和知识,包括︰教学设计,教育行政,学生辅导,特殊教育,伦理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及环境教育等。 此外,学院设有教育研究中心、信息与通讯科技教育研究中心、综合成长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教育测验与评估中心,以便统筹学院各项教育科研活动、加强科技学习以及科技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强化学生学校辅导与服务社会、教育测验与评估等专业服务的能力。 法学院(FLL) 新校区法学楼 现任院长为莫世健教授,法学院成立于1988年,当时只提供葡文的法律课程。因成立时澳门正进入过渡期,当时成立的宗旨是培养澳门本地法律人,设立澳大法学院是保证澳门法律平稳过渡和实现法律本地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发展至今,澳大法学院提供中葡文法学学士、学位后、硕士及博士课程。至于英文硕士课程就包括有欧盟法、国际法及比较法,以及国际商法。作为培训各级法院和检察院所需司法官的独立机构,澳门法律及司法培训中心于1994年成立。持有本地区认可的法学学士学位,且懂中葡文便可申请报读。在中国内地或葡萄牙修读法律课程并且取得有关法学学位的人士,须在司法官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及本地司法机关实习一段时间,才可以获委任为法官和检察官。 法学院的外籍教员绝大部份持葡萄牙院校的学历,而华籍教员不少为本澳法官或检察官。 科技学院(FST) 新校区科研基地大楼 现任院长为陈俊龙教授。学院成立于1989年,至今已发展成一所由土木及环境工程系、电机及计算机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数学教育系及应用数学系所组成的学院。该学院教学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课程采用英语授课,课本以采用美国大学采纳的课本之国际版本为主。迄今为止,科技学院已建立了40 所实验室,用于各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为了进一步满足未来信息时代技术的需要,科技学院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建立更多的科研实验室。 学院的目标是提供国际水平的高质量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培养工程学科的未来领袖,并积极推动研究,促进澳门工程科学知识的传播、创新科技教育、研究和学术进步,以及服务社会及相关行业。 2010年11月澳门大学获国家批淮设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一个是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广东省唯一的微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集成电路研究方面已数度刷新微电子奥林匹克(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的世界纪录,并且提出了最先进的无线及数据转换解决方法。与当前世界微电子发展水平比较,特别是在中国,澳门大学可以说是处于领先学术和业界的高水平。 社会科学学院(FSS) 现任院长为郝雨凡教授。下设传播系、经济学系、政府与行政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学系及历史系。 人文学院 (FAH) 人文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 代院长Prof. Martin Montgomery。下设中文系、英文系、葡语系、日本研究中心及哲学与宗教研究系。 健康科学学院(FHS) 代院长葛伟教授。健康科学学院成立于2012年,是大学最新成立的学院。学院主要发展现代健康医学与传承中华医药学,以响应现今居民健康观念及医学模式转变。 中华医药研究院(ICMS) 现任院长为王一涛教授。中华医药研究院于2002年成立,进行中药的质量评价、药理评价、医药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透过与国际学术机构的交流和合作,逐步将澳门建成中华医药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研究院初期以开展研究生教育(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为主,经过多年努力,在学科建设、创新研究、师资队伍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达国际水平。于2011/2012学年起开办学士学位课程。 澳门大学获国家批淮设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一个为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荣誉学院(HC) 书院学生宿舍 澳门大学于2009 年成立荣誉学院,创院院长为莫启明教授。荣誉学院每年从一年级最优秀的百分之十的学生中挑选出精英中的精英,继而集中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领导和全球竞争力的社会领袖和精英人才。荣誉课程是三年制附加课程,与学生的本科专业课程同步进行。荣誉学院学生还在第三学年获澳门大学支持学费和生活费,到海外一流大学学习半年,扩阔人际脉络,汲取国际经验。 住宿式书院(RC) 住宿式书院 澳门大学于2010年9月在现校园成立了两所试行书院──东亚书院和珍禧书院,为新校区全面推行书院制作好准备。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11月视察澳门及澳大期间,曾到访澳大东亚书院,与学生会面和交流,并实地考察了书院的运作模式。迁入横琴新校园以后,澳大将借鉴牛津、剑桥、耶鲁等世界一流名校的成功经验,全面转型为住宿式书院大学。新校园初步设计建立约八至十个住宿式书院,书院与学院制度相辅相成,在书院里,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一起学习、竞赛、娱乐和生活,并在同侪的激励与合作之下学习自律管理、自主行动、自我成长,达致全人教育的目的。 重点实验室 2010年11月,澳门特区政府获国家科学部批淮,在本澳设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建设); 2、 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澳门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建设)。
http://www.umac.mo - 2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