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了解自己的念头

2011/11/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修行不在其它,而在修心。如果要修心,就必须了解自己的念头。了解念头以后,才能够透过念头找到心性。找到心性以后,才知道如何修心。 如同要找水性,就先要找到并了解水波。因为水是无形的,而波是有相的。只有透过有相的水波,才能认识到无相的水性。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念头是什么样的呢?按照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来说,念头有四种相,所谓的:

(一)生相,就是念头刚刚生起之相,往往是对着境界忽然而生的,或者是独自忽然而生的,它也就是最初的无明心动;

(二)住相,就是念头的持续之相,它的特点就是有了细微的分别和执着;

(三)异相,就是念头的变化之相,也就是从一个念头的住相,紧接着变化到下一个念头,沿着一个主题,衍生出一系列紧密相关的念头,一个紧接着一个,前仆后继,时间长短不定,它的特点是执着越来越深,并且产生了比较粗的爱、恨、取、舍的欲望;

(四)灭相,就是念头消灭之相,这个系列的念头终于结束了。

为了能够清晰地了解念头的四种相,我们通过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个典型场景来分析一下。 好比一个人,比如一个男子吧,走在一条僻静的小路上,当转过了一个弯以后,忽然看到十几米远的前方出现了另外一个人。于是,他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念头,并且具备生、住、异、灭四种相。什么是这个系列念头的生相呢? 当他“看”到那个人的第一刹那,甚至还不知道对方是个人的时候,就在对方形象“出现”的一刹那,念头就已经产生了。而对方形象从无到有的极短暂的这个过程,就是念头的生相。 显然,这个念头的生相(也就是最初的无明心动),几乎无法被观察到。不妨暂时放下,后面再继续说明。

什么是这个系列念头的住相呢? 当他看到了对方,知道对方是个人的时候,就进入了住相的边缘。 而当他确认了,对方就是一个人的时候——这就是第一个念头的住相。这时,就已经有了对于人的分别和执着。 什么是这个系列念头的异相呢? 当他确认了对方是一个人以后,在习气的推动下,他通常是不会就此罢休的。他的第一个念头不会等到消灭,立即就会发生变化,再仔细地观察一下,对方究竟是什么人——这就是念头的异相——从此将进入第二个念头。 当他终于确认了,噢,对方是一个女人的时候——这已经是变化后第二个念头的住相了。 一般人仍然不会就此罢休,他不会等到第二个念头消灭,他会在习气的推动下继续变化,再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女人漂亮吗——这就是第二个念头的异相——从此将进入第三个念头。 当他终于又确认了,噢,对方是个妙龄美女的时候——这已经是变化后第三个念头的住相了。 ······ 就这样,他还会继续变化出一系列的念头,比如: 第四个念头:啊,路遇美女真是有缘啊!——第五个念头:能和她相处真可谓不虚此生了!——第六个念头:我该怎样和她打招呼呢?——第七个念头:她会不会拒绝我呢?——等等等等。

在念头异相的不断变化当中,执着越来越深,并且有了爱或者恨,有了想要得到的“取”,或者想要拒绝的“舍”。无论付诸行动与否,这里就已经有了所谓的“业”,将来也会随业受报。什么是这个系列念头的灭相呢? 当这位男士终于回过神来:哎呀——我是一个学佛的人,怎么能够有这些胡思乱想呢!真是惭愧啊! ——这就是前面的一些列念头的灭相,它被另一个崭新的念头取代了,它终于结束了。 大体了解了念头的情况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修行了。也就是学会观察当下的念头,使自己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觉悟,并最终回归圆满的觉性。对于“觉悟”的含义和层次,马鸣菩萨在《起信论》当中说得很清楚,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一、凡夫修行者的觉悟

对于普通凡夫修行人来说,只能够做到在起了一个或者一系列贪、嗔、痴的妄念以后,才觉察到:哦——我不应该起这些恶念!于是,他就不再继续产生恶念妄想,也就不会去发起身体和语言的恶业造作了。 ——相比普通世间人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他的道德与人品堪称高尚。 前面场景当中的那位男子就是如此,虽然他路遇美女,生起了攀缘、执着和欲望之心,但仍然能够及时觉察,而没有发起身体和语言的粗俗恶业。在如今的时代,还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马鸣菩萨的结论是: “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像这样,等到贪、嗔、痴的妄想杂念,经历了生、住、异、灭而结束以后才发觉,从真正修行的角度来说,并不能够叫做觉悟,因为已经造做了恶念(欲望念头)之业——它积累了贪欲习气——它属于三界内的分段生死。

二、三贤位菩萨的觉悟

所谓三贤位菩萨,指的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次当中的修行人。从初住位,也就是初发心住位开始,一共有三十个位次,在《楞严经》和《华严经》当中有详尽的说明。 住位的菩萨,已经开悟无生法忍,相似见到法性。所谓法性,即是心性,即是佛性,即是觉性,即是大乘空性,即是圆满觉性。初住位的菩萨由于相似见到法性的缘故,得到菩萨三种不退当中的位不退,也就是不会再堕落到普通凡夫的境界当中。

对于三贤位的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悟念头的异相。就是说,当念头从住相一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马上就发觉了——于是,这个念头也就自然结束了。因此,他们很少造下三界内的生死之业。 二乘人(阿罗汉和辟支佛)也是如此,他们与三贤位菩萨的觉悟大约相当。而且,他们可以做到完全不造作三界内的生死业。但是,他们的智慧通常却不及三贤位的菩萨们,这是由于他们心量不够广大的缘故。 在前面的场景当中,如果这位男子是一位三贤位菩萨的话,在他看清对方是一个人以后,他会有细微的执着——这就是念头的住相。但他不会继续产生刻意观察对方是男是女的想法——也就是说,他几乎没有了念头的异相。与此同时,念头戛然而止——自然回到了如如不动的心性明了当中。 在这种心性明了当中,他当然清楚地观察到了对方的性别、相貌、大致年龄等等,也完全知道对方是一位美女,而且,他对于这些都还有或多或少的分别和执着。但是,这种执着比较微弱,都只会发生到念头的住相为止,不足以推动他的心产生后续的强烈执著与欲望,更不会产生粗俗造作的口业和身业。 ——必须要说明的是,悟道不久的初住位菩萨,通常还做不到这样完美,他们还需要进一步调训自己的心——禅宗把这叫做“牧牛行”。就是说,对于法性之理的悟已经比较透彻,而心念之行还没有到家。

所以,只能叫做相似见性。或者,也有人把这叫做“解悟”。但是,初住位菩萨的确是悟道了,他们对于本然觉性能够当下不假思索地明了,只是这种明了还不能够完全相续——这要等到初地菩萨才能够做到。 还应当说明的是,初住位菩萨已经具有了殊胜的智慧功德,《华严经》当中广为赞叹,他们是真正的佛子,“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堪能住持正法,“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做皈依处”。《楞严经》甚至称之为“安立圣位”——他们已经踏上了“真菩提路”。

三、初地以上法身菩萨的觉悟

所谓法身菩萨,指的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菩萨,共有十一个位次。 初地菩萨真实地见到了佛性,证得了法身,所以称之为“法身大士”——他们才是禅宗所说的,真正的见性成佛。 虽然在经典当中,把初地菩萨叫做大乘见道位,把二地到七地的菩萨叫做修道位,把八地以上菩萨叫做无修道位或者证道位。而实际上,初地菩萨也完全可以称之为“证道”——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法身。又因为法身就是佛法界的缘故,他们也可以称之为“佛陀”——真实的觉悟者。 据天台宗的教典以及相关佛经,如果因缘成熟的话,初地菩萨甚至可以在一百个世界当中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示现做佛。 ——显然,称他们为佛陀是没有丝毫过失的。 比如龙树菩萨,在他的一生当中,据记载,只证得了初地。而他所显现出的功德与智慧,简直就像佛陀一样了。 龙树菩萨只用了九十天,就把人世间的佛经全部学完了,而且完全通达——他甚至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还远远不及他心中的真实智慧。 于是,他准备不再做佛陀的弟子——他准备成为一位新的佛陀——他要做教主! 这时,龙王菩萨出现了,他把龙树菩萨请到了龙宫当中,请他观看人间所没有的全部佛经——龙树菩萨惊呆了——他夜以继日地学习着。可是,越学他就越明白——他永远也学不完!而他引以为自豪的无穷智慧,都已经被展现在佛经当中了——不再有任何值得自豪之处。 于是,龙树菩萨再次虔诚地做回了佛陀的弟子。

后来,他也成为了禅宗传佛心印的祖师。不仅如此,几乎任何一个佛教宗派,都尊崇龙树菩萨为祖师。 龙树菩萨证得初地以后,在他讲经的时候,时常会示现出不可思议的神变——他的色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团圆光——犹如一轮明月一般。这就是传记中所记载的“现月轮相说法”。 ——初地菩萨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不可思议功德,难怪他们也会被称为佛陀了。 初地以上的菩萨,完全具备了菩萨的三种不退,所谓位不退、行不退和念不退。他们既不会退入凡夫位当中,也不会退失广利众生之菩萨行,而且不会退失正念——在念念当中,都与法性相应,无二无别了。对于初地以上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悟念头的住相——就是说,他们心中的念头,已经不会再有住相了,他们已经远离了对待分别和执着的缘故。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再有念头,而是说,在初地菩萨心中,生起的念头只是当下的明了之念而已,不会发展成为连续的分别。 如果说初地以上法身菩萨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他们还会有念头的生起,还有细微的了知——这就是无明。

如《楞严经》所说: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在以后的修行当中,从初地一直到等觉,法身菩萨将会逐步地破除无明,逐步地圆满法身,直到最终成佛。 在前面的场景当中,如果这位男子是一位初地以上菩萨的话,他将在念念光明当中自然行进。一旦对面的人映入了他的眼帘,他就会对应着产生明了的念头——这就是念头的生相,仅此而已。通过这种明了,他“知道”对方各方面的情况,但他不会再有后面的相续分别和执着。 然而,一个念头既然已经产生,往往就不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犹如一块石头落入了水中,自然会荡出几道涟漪。六祖大师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对境心数起”,就是对应着境界,自然动了几下念头。然而,在这几个自然生起的念头当中,都只具有生相而已,不会发展到住相,也不会产生执着。这就是初地以上菩萨的心行。 由于有了这样纯净的心行,初地以上菩萨逐步展现出了法身,纯净智慧得以发生,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也随之逐渐显露。在《起信论》当中,称之为“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而且会不断增上,永无断绝。

四、佛陀的觉悟

所谓佛陀,指的是菩萨地穷尽以后的圆满觉悟者。 当三昧观行极其深入以后,因缘具备之际,如《起信论》所说: “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显然,究竟觉悟的佛陀,在最后一念当中,完全消融了念头。顺着这一念相应心,回归了真如心性之源。圆满心性得以显现,朗然大觉得以现前。 此时,心性就是常住不变的法身,一切都在法身当中如幻地展现,如幻地消亡。而法身则没有任何变动。作为究竟的觉悟者,佛陀不再有任何扰动的念头,甚至连念头的生相也觉悟了——就是说,在如如不动的心性当中,即将要产生念头的时候,佛陀自然就觉悟了——于是,念头根本就不会生起。——这实在是不可思议,一切智慧、妙用神通等等,都自然具足,随缘显现——而佛陀却没有丝毫的动念。 佛陀觉悟的情形不胜枚举,详见各部大乘经典。

从凡夫修行者的“觉悟”,到三贤位菩萨的觉悟,再到初地以上菩萨的觉悟,乃至于最后佛陀的觉悟,都离不开对于心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观察修心。 在了解了念头以后,修行者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深入心念当中,先觉察念头的灭相——这样就不会让妄想一个一个地持续下去,及时阻止身体和语言的恶业造作;再觉察念头的异相——这样就不会产生粗重的执着和情染,很少造做三界内的生死之业;进而觉察念头的住相——这样就不会产生相续分别,执着心自然消灭,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念念融入清净法身;最后觉察念头的生相——这样就没有任何生死变动了,一切微细念都已经消融殆尽,修行者成为了圆满的佛陀。 如是了解念头,如是脚踏实地地修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不杀生是佛法中的大戒,杀罪有大有小,是不一样的。而...

临终时心里除佛号外,不使有别的念头

所有存款,为防养老者,亦须交与孙子。即田地契志等,...

当下的念头若是念佛,就不会犯戒

真正念佛,一定是持戒 信愿行的行就是念佛。先由念佛的...

智者除心不除境

许多人喜欢在寂静的环境中,读书修道。如果没有这样的...

放下屠刀能否立地成佛

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

将挑剔转为善用

在一个小小的同学聚会上,有个漂亮女孩在喋喋不休地诉...

贪念恶念感召生死轮回苦

佛住在波罗奈国鹿野苑时,一日早晨到城里托钵,看见一...

影响自己最大的就是「反应」

人的一生,影响自己最大的就是反应,你赞美我,我高兴...

妙湛老和尚慈心法语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不弘法不到俗家去。 3、为人要...

为什么藏族人不吃鱼

很多人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藏民不吃鱼,是否跟信仰有关...

想去慢心就要做「常败将军」

什么是我慢心呢?我以前跟大家讲过,大家听大悲寺的行...

色身会影响你的内心,内心也会影响色身

在大乘经典中,佛陀对吃肉呵责这么严重的很少,像《楞...

身患苦,心不患苦

佛住在婆只国设首婆罗山的鹿野深林时,有位一百二十岁...

如何获取使用财富

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获取?如何使用? 一般讲到财富...

慧律法师《楞伽经大纲》节录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义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号...

把养家糊口也看成积累福德的途径

大家工作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要为他人服务、效劳,所以为...

素食者对生态保护的巨大贡献

肉类生产不仅包括对动物的残忍屠宰过程,而且还对中国...

【推荐】印光大师对老年人的劝诫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凡夫的障怎么就这么重呢

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 这里我等也就印祖说把...

如何对治宿业恶疾

光粥饭僧耳,一向率真,绝不肯虚誉人,亦绝不愿人虚誉...

济群法师《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

善导大师两种的深信

善导大师两种深信是对于观经,这种圆发三心的深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