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心律法师:莫以善小而不为

心律法师  2011/04/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古人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环顾身边,可行善事比比皆是,就看你怎么做。

节约用水、用电等等节约能源之举,可以使其他需要的人得到这些资源,就是行善;言语温和,与人和睦相处,等于净化了周围的人文环境,也是善举;讲究卫生,不乱扔废弃物,爱护花草树木,环境因此而更美好,当然也是善举。

公交车上让位于老人孕妇,路遇行人时候热心指点,些微小事,举手之劳,却都是善事。

富豪千金捐助,是为善举;乞丐将自己乞讨的零钱捐献,亦是善举。善不分大小事情,只要心存善念,所行与人有益,即为善举。

与人为善、敬爱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等等,无一不是行善积德之举。

帮助别人并不一定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为之,力所能及的援手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与不吝施舍的富足者相比,那些具有慷慨之心的穷人往往比前者显得更为伟大与高尚,尽管他们的援助是那么“微不足道”。

助人之人因为做了善事,心境平和,所以更快乐,更易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传,唐代宰相裴度未做官时,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只得寄居在山神庙中。有一道人为裴度相面,断定他命该横死。一日裴度在庙中捡到两条玉带,他一直等着,直到有人来认领,就在裴度送失主出门之时,山神庙倒塌,裴度得以逃脱横死厄运。后裴度赴京赶考,得中状元。

所以,很多人著书立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感召更多的人积德行善。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修养,为教育子孙而作《了凡四训》,告诫后人要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标准,改过迁善,要行善积德等等。数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人命运,流传至今,成为了东方第一励志宝典,修身养性古书今读之必备。被誉为是“治国立家、泽被后人的训子家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行小善,乃积大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人生五难

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是最早追随佛陀出家的弟子。佛陀成...

阿姜查回答有关修行的问题

问∶ 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 答∶ 修行不...

珍惜闻思修行的机缘条件

人身难得今已得。在六道轮回当中,人特别稀少,能得到...

莲池大师的自规自警

提起莲池大师,大概在佛门弟子中没有几个不知道他的鼎...

有十种行持,可远离魔业的障碍和困扰

《八十华严》中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也就是...

济群法师《论自力与他力的融合》

学佛修行有两大途径:一曰自力,一曰他力。有人重视自...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其实这是我们一...

生病的时候要修持这个法

把疾病当作一种修行 既然生病的时候要去看病、吃药,那...

心律法师: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不少人面临困境的时候,会对未来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到...

消除世俗心生起清净心

许多人虽然人进入了佛门,但心很难进入佛门,世俗心特...

为什么只有中国僧人吃素

中国僧人吃素!造就了中国素食菜肴源远流长而精致的烹...

佛法不是叫你逃避,而是让你面对现实

经常听到有人说:佛法就是逃避现实。还有人说,学佛法...

改命永远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

改命,永远是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的。佛说:什么是戒,...

学佛是否不用讲世间法

问: 学佛的人是不是不用讲世间法? 夏坝仁波切答:...

寂静法师:财富、地位、名声的三个要素

财富、地位与名声有三个要素:福报、人缘和技能。 福...

晋美彭措:男欢女爱的祸患

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尤其痛...

对治美色淫欲的《九相图》

人们穷尽一生珍爱自己的肉身,抹脂涂膏,百般呵护。同...

卖酒开赌场有没有罪业

问: 师父慈悲,刚才说到罪业这两个字,我跟几个同事...

佛教中的八难是什么意思

问: 佛教中的八难是什么意思? 大安法师答: 八难是...

心跟佛号接触时,会产生两种强大的力量

我们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当我们开始在佛堂中,忆...

学佛后那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个弟子,发信息给我说,上师,我学佛念经修了这么多...

彭鑫博士:损伤元气的三个方式

生活方式中,损伤身体的方式有很多,针对现代人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