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圣严法师《死亡并不可怕》

圣严法师  2010/06/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误解这是在散播悲观主莪。事实上,在佛教的观念中,身体上生老病死的变化,只不过是假相而已,学习并实践超越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义的重心所在。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他观察、体会到,所有人都无法超越生老病死。有生必定有死,生与死是一体的两个段落,开始的时候是生,结束的时候是死。而且只要有生命,就一定会老,生命的过程就是一连串老化的现象。老化的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直到最后死亡,谁都不能够避免。

众生在人间是受苦受难的,并非享福享乐。即使有时候感到快乐,也是苦多乐少,而且很短暂,不可能永远维持。例如,为了吃一餐饭,我们必须先花上很长的时间来做准备工作,才能吃到丰盛的菜肴,但是享受美食的时间却一眨眼就过了,所以快乐是很短暂的。

而且,苦与乐就像双胞胎,不可能分开,乐的本身就是苦的结果,也是另一个苦的开始。两头苦的中间包含著乐,这就好像前后都是火,中间地带虽然还没有被火烧到,可是被两面夹攻,仍然受到威胁。所以,乐的邻居就是苦,俗话说“乐极生悲”,正在享乐的同时,就已经朝著苦的方向走了。

如果我们想要超越生命的痛苦,就要学著不被生死的问题所困扰或束缚。生死皆有因,生并不可喜可贺,死也并不无奈悲哀。贪生怕死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都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生命的过程就是如此,这是自然现象。所以毋须贪爱生、害怕死,贪生怕死只会造成痛苦,自寻烦恼。

我们要知道,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后还有另一个新的未来在等待著。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觉不可一样,补充睡眠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崭新的一天。

此外,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利用这个结果,正好可以为死亡做准备。当我们死亡之后,世界上任何财产、名利都带不走,只有业报随身。所以,真正可以带走的,是我们的慈悲心、智能心和功德。因此,不必担心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看看自己现在有没有﹁储蓄﹂倒是真的。利用现在的生命好好养精蓄锐,在这个世界上多做些功德,多带一些好的业报到来生,就不必害怕死亡了。这就像我们在乡下多赚一点钱,再到都市来做义工,这不是很好吗?

由此可知,佛教虽然强调从生到死都是苦,但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么消极,相反的,还能够帮助我们消融对死亡的畏惧。佛法教导我们积极地储蓄功德,在人间先做好人间净土的工作,往生时才能带著功德一起前往极乐净土,这才是我们最好的归宿,也才能拥有永恒、真正的快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一生的罪业和临终时几句佛号,谁轻谁重

问: 《安士全书》中有一个故事,说唐代的张善和一生...

【推荐】圣严法师对生死的对话

问:未来如果有人提起「圣严师父」,希望他们如何记得...

净业行人的遗嘱样本

XXX、XXX、XXX,我的亲人们、孩子们: 今天我趁着身体...

【推荐】家里有这种情况,赶快给他念经做好事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

往生是现在的事,不是临命终的事

佛的真实的智慧是可以解脱生死的,而现在外道呢?著于...

病人断气后的注意事项

病人断气后,神识(俗称灵魂)尚未离去,弥留之际,仍...

了缘了债

我们的寿命就像一桶水,有些人是满的,有些人只剩半桶...

留点福报在临终时用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我...

到了极乐世界,你还有什么舍不得

《阿弥陀经》里除了一至七日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圣严法师《再论积极》

曾经有人问我:师父,我看了很多有关积极人生观的书,...

钱要放在哪里才保险

很多人都知道,把钱放在自己家里并不保险,因为可能会...

圣严法师《祭祖》

祭祖是中国人孝道精神的表现,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是很...

圣严法师《跳出自己设的陷阱》

曾经有过这么一则新闻:有一位太太要她先生回家时,顺...

挫折与收获

在古印度的时候,常常发生干旱或是水灾,因此,老百姓...

高傲的萨遮尼犍

古代有一位名叫萨遮尼犍的婆罗门长老,号称全国最有智...

偷盗寺院常住僧人之物果报极重

偷盗戒以盗常住物及僧众物之罪极重,应堕地狱。《方等...

妙湛老和尚慈心法语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不弘法不到俗家去。 3、为人要...

放生功德无量无边

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要求得福寿,一定要把善事做的既深又...

印光大师:杀生吃肉的开示--杀业最碍往生

杀业最碍往生。即不往生,更须不食肉。庶免未来偿身命...

慧律法师《保持24小时念佛的秘诀》

经常有信徒告诉我,他们在念佛的时候,会产生两种现象...

明证法师:抄写的经文能烧给无形众生吗

问: 师父阿弥陀佛!请问抄写经文可以烧给众佛吗?有人...

话说得失真

《荀子》说: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