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如实知自心

明海法师  2019/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实知自心

坐禅的过程和我们人生的经历一样,二者具有共性。刚开始头绪、想法总是很多,慢慢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简单。刚开始坐禅,你要照顾的事情特别多,要照顾腿子痛,要照顾身体的坐姿,要照顾呼吸,要照顾妄想纷飞的念头。你也可能试验过很多法门,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根本直接的地方来。

根本直接的地方是什么?这里说到了坐禅的独特之处。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在六年的苦行中,先后向当时印度其他修行人学习过坐禅,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禅定功夫达到了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定。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的禅定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的禅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生命的存在只是一个思想。在这个时候,悉达多太子仍然觉得生死轮回的根没有断除,轮回的链条没有斩断,那个迷惑还没有真正地透过去,所以才有他后来在菩提树下悟道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件。

我们现在坐禅,有的人可能想调整一下身体,也有的人想开发出一点神通、特异功能等,其实最根本的,应该回到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要完成的任务一样的那件事上,回到那个共同点上来。这个共同点,可以说是出离生死轮回,也可以说是觉悟。

有一部佛经,叫《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简称《大日如来经》,里面讲到一句话,叫“如实知自心”,这是全部佛法的目标,也是我们禅修的目标。

如实知自心,如其本来地认识我们这颗心。如果我们如其本来地认识了这颗心,生死轮回、生活中的迷茫、烦恼等问题,都迎刃而解。所谓的轮回之苦,以及生活中的烦恼,都来自于心的迷失,认识了这颗心,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握这颗心,能把握这颗心,就能把握我们的命运,也能把握我们未来的生活之路。

中国的祖师单刀直入,将禅修最后聚焦到这个问题上,就是认识这个心,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对于菩提达摩从印度带到中国来的这个法门,中国的祖师在这里得到了大受用,取得了大成就,就是因为直指人心,认识此心、见性成佛,这其实也是全部佛法的要害,千经万论,所有法门,归结到最后的要害,都在这里。

我们在禅堂里打坐,经过种种摸索和体会,最后大家一定要把心力聚焦到这里,聚焦到认识你这颗心上面。身体的坐姿要不要把握呢?要。有的人为了培养自己的定力,让自己静下来数息,呼吸要不要修呢?也可以修,但是这个最终的目的,核心的目标要清楚。这个地方透过了,实际上整个人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禅门有一个有名的公案,是说马祖道一的。马祖道一是四川什邡人,离开四川到湖南南岳的一个地方,每天在石头上盘腿静坐不动。禅宗六祖大师有一位高足,叫南岳怀让,是一个已经如实认识了这颗心的禅者。他看这个出家人很能吃苦,修行很用功,每天在石头上盘腿打坐不动,于是想度化他。

他也知道这个年轻人还没有击中修行的要害,于是就拿了一块砖,每天在马祖身边的石头上磨。一个在那儿打坐,一个在那儿磨砖。马祖坐在那儿还是不动,不理他,定力也够可以的。

一天两天三天,终于有一天,他有点不耐烦了,就问:“你整天在这儿磨砖干什么?很吵人哪!”怀让禅师说:“我要把这个砖磨成镜子。”马祖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怀让禅师说:“砖不能磨成镜子,坐在那里不动怎么能成佛呢?”

这句话让马祖动心了,他说:“您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啊?”怀让大师讲:“佛是觉悟,觉悟在心,不在身体姿态。心能够觉悟就有佛在。你坐在那里纹丝不动,那只是一个姿势而已。”马祖就问了:“那这个修行应该怎么修啊?”

怀让禅师又给他打了一个比喻:“一头牛拉着一辆车,牛不走,我们赶车的人是用鞭子抽车还是抽牛啊?”马祖说:“那当然得抽牛了!”怀让禅师说:“这就对了!修行也是一样,我们的心就像拉车的牛,我们的躯体就像这辆车,我们要让这个车走,根本的下手处在这颗心上。”马祖在这样一番教导下,大悟。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我们现在坐禅的这套方法是禅宗的一套方便,是过去禅门的祖师建立起来的使我们能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集中精力在心地上用功、能有所突破的善巧方便。在这样一个修行制度中,大家注没注意到,前面我讲到由繁到简,最后要害是要回到认识自己的心上来。

如果回到这样的要害上,那你坐在那里可以修行,行起香来仍然可以修行,所以这样的修行制度是行行坐坐,坐坐行行,不是一直坐着,也不是一直行。这种修行制度从根本上讲,并不是让我们修禅定。

如果有个人修出了初禅、二禅,进入了禅定,可以一坐几个小时、一坐几天,很显然这种制度是不许可的,打个木鱼、引磬你就得下座行起来,所以这个修行制度的要害不在定,不是让我们深入地定在那儿。就像释迦牟尼佛来到菩提树下之前,他的禅定修得很深了,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了,仍然没有解决问题。

那么禅堂里这样一套方便,是让我们把座上的盘腿和座下的行香统一起来,修行的要害就在你的心上,觉照能贯穿起来,从早到晚连绵不断,一天一天地下来,这个力量才能聚焦。这个力量聚焦了,才可能在我们的心上发生突破。这就是我们禅堂修行的方便,在这个方便法门里,你必须要懂得,把你的用功要打成一片。

什么叫打成一片呢?行是这样,坐也是这样,喝茶是这样,墩地是这样,吃饭是这样,回到寮房还是这样,那么这样的七天或是几个七天下来,你才可能发生突破。

如果在禅座上盘腿时心是很静的,在用功,下座一经行,只是活动活动身体,当作是活动筋骨,那你就离开修行了。吃过饭,回到寮房,散心杂话,那你就不容易打成一片。要打成一片,必须要牢牢把握“认识这个心”这样一个要害问题。

在禅宗的丛林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修行法门就是所谓的参话头、参禅。要运用这个法门,客观地讲,需要一点坐禅的基础,你连调身、调息都不懂,上来就要参话头恐怕不现实。

有一定的基础,再运用参话头的方法,我个人觉得这是古代祖师给我们后学提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便法门。这个法门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到心念上。不管你开没开悟,能聚焦到心念上,只要认真地用功,或深或浅,你都能有受用,有突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明海法师文章列表

禅门的修道,并没有特别奇特之处

无门慧开禅师(11831260)是宋代着名高僧,字无门,杭...

请问这个是什么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

修净土法门的感觉---法师谈话实录

居士: 我现在还是每天早晚打坐,修观心的法门。后来我...

心不留影

泽庵宗彭禅师是日本江户初期临济宗大德寺派的高僧,精...

广钦老和尚教打坐方法

打坐时先要身心清净,然后上坐。初步练习不一定就要双...

心为何会生病

人与人之间,心门若无法打开,彼此防卫而无法以真诚的...

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备一些条件

为什么我们要打佛七? 因为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

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经常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昏沉和妄想。整个修行...

不是路到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这恐怕是千百年来许多人苦苦...

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吗

有人问:你们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吗? 答:不但出家人能役...

什么样的欲望让人类吃死尸

有人曾说:如果屠宰场的墙是用玻璃作成,那么每一个人...

圣一老和尚八关斋戒开示

光阴迅速,人命无常,万物皆变异,佛教认为万物都是无...

将心比心,如果是你会怎样?

一问: 兵荒马乱的时候,幸亏老天的保佑,我们侥幸逃过...

因小失大的商人

从前有一个生意人,借给人家半个铜钱,那个人好久都没...

净业行人如何勘验自己是否深信切愿

在临命终时由两种力量决定,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

海涛法师《问题解答》

皈依必须发起大心,看见自己跟众生的苦,发起利益众生...

戒定慧在一念间

居士到寺院是为了学习佛法而来,为了修行而来。修行就...

净界法师: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

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易经》的根本思想,它...

带业往生是有条件的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在无量劫的生命的流转当中,经历...

学佛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听经闻法。 听经闻法,才能够了解到佛法...

用感恩的心来过日子

每天花一点时间想想应该感谢谁。感激与内心的平安是携...

冒充出家人之果报

如若是为了能受人信施、或为便于利用人的善心和对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