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为何弥陀一身能接引百千万亿众生

印光大师  2017/12/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为何弥陀一身能接引百千万亿众生

原文: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

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

《印光法师文钞》·初机净业指南序

白话译文:

有人问:“阿弥陀佛,安居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个世界中念佛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为何可以用自己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一切念佛众生呢?”

答:“你怎么能用凡夫的知见推测佛的境界?姑且用一个比喻来消除你的疑惑。一个月亮挂在天空上,地上所有的河川都会出现它的影子,月亮有何用心要那么做吗?天上虽然只有以个月亮,然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都会映现以轮明月。甚至小到一勺一滴水中,也无不各现全月。而且江河之月,以人看它,则有一月对着这个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它,则无不各有一月对着每个人。

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行走,则月也于所行之处,总是跟着每个人,不管去什么地方,远近都是一样。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也安住不动,对着每个人。但只有谁清澈宁静月亮才会显现,水浑浊动荡就看不见了。月亮是没有什么取舍的,不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水浑浊奔腾,没有办法让它的影像出现罢了。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若心不清静,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亮虽然不遗万物而自当照临,而它的影像却无法显现于水中。月亮是世间的色法,尚且有如此之妙,何况阿弥陀佛,烦恼和惑业都已灭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体量容纳周遍一切法界呢?

所以,《华严经》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无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际上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使因缘成熟的众生,看见他来此接引以往西方。有这种疑惑的人,不是一、两个,因此说明大意,让大家产生正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

我在看一本叫和平的书,里面有段话很精彩:人一旦想到...

离开阿弥陀佛,难靠自力了生死

多生多劫我们负债负了众生的命债、情债、这个钱债,这...

圣严法师《修行念佛法门的三资粮:信、愿、行》

修念佛法门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愿心,...

阿弥陀佛的光明为何独摄念佛人

原文: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

大安法师:有了信愿持名就一定能往生吗

问: 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信愿行?只要有了信愿持名,...

【推荐】念佛能创造两种强大的力量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走进了佛堂,当我们提起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皆得神足飞行愿

第九 皆得神足飞行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

发愿为先——愿立则道业可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资粮:信、愿、行。信的内容:信...

《竭诚方获实益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谚语说:对人低下谦恭的...

仗佛慈力即生了脱

净土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

观想念佛要消除躁妄魔境

念佛的方法,总的来说有四种。也就是持名,观像,观想...

宁可千生不悟,勿教一时着魔

修行人, 心不可偏, 若偏, 即或受病。身体孱弱, 当息心...

面对灾难切记勤念观音

● 天灾、人祸,相继而至。当令家人,同念观音,以为预...

梦参老和尚:地藏三经的修行法门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最初是讲十恶,用十善法对治十...

还款之德,还子之义

51岁的吴应德,湖南祁东县人。1988年,吴应德带着妻子...

以这种心态来拜忏,是不能灭罪的

称情爱恋,违意憎嫌,此不净心,未足除罪。 这是说明在...

最后的生还者——地震废墟下念佛得救

2016年2月6号半夜凌晨三点,正当大家欢欣期待即将来临...

学习六大做人的准则

我遍观历史上那些圣贤名臣,以及近代的杰出人物,乃至...

佛教慈悲观与道德教育

一、当前急需佛教的慈悲观 在座的很多人,对佛教也许了...

历代高僧大德的惜福节俭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

宝盖覆舍利,功德不思议

有一段时间,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住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

海涛法师:如何消灾解厄呢

问: 因为胰脏癌症指数偏高,在做全身的检查,等待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