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佛教对心的五种描述

明一法师  2016/12/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教对心的五种描述

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是由我们的心来指挥。我们的心性是什么样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作为。这些作为有虚伪造作的,有习气自然的,有无明盲目的,有智慧觉悟的几种。通过这几种心性的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会有千差万别的表现,演出我们千差万别的人生。

佛教中对心的描述有五种:第一个是肉团心,这是无自性的物体。第二个是缘虑心,表现虚妄攀缘的心性。第三个是集起心,表现习气的心性。第四个是含藏心,含藏了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心性。第五个是真如心,是我们的真正自性。

肉团心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我们身体里面那块会不停跳跃的肉块。它是个物体,是无自性的,是五蕴里面的色(物质)蕴。它是我们生命的最基础的组件,好比计算机硬件中的CPU。

缘虑心是指我们遇到事物后,根据自己的含藏(以往的知识)进行思考、分别、判断、觉悟等等的虚伪造作,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过程。因为每一个人的含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不同、环境不同等等,对同一个事物的表现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因为个体的情绪作用对完全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缘虑心是我们生死烦恼的根源,要想办法断掉。

集起心是我们无始以来所养成的心性表现。我们所说的下意识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物的处理过于频繁,形成我们的习惯,或者叫串习,甚至到下意识。比如我们的眼睛一旦感觉不对劲就会眨眼或者闭上,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心性处理事情的时候是不需要去找含藏(知识)进行分别的。这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心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一切的修行才能改变人们心性。要使它接近真如心,它与真如心的最大区别是没有觉悟。

含藏心是我们无始以来全部的心的表现。因为无始以来各种各样的心性很多,全部存在里面,现在因为隔阴之惑只能想起一部分,而且还是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我们三岁以前的事情是想不起来的。我们遇到事物的时候就会在这个“模糊的数据库”里面查找、比较、分别、判断。因为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再加上隔阴之惑,所以在外面就表现为无明或者似是而非、难以确定,被缘虑心所利用就产生妄想烦恼,被真如心所利用就表现为智慧、觉悟。转变的过程就是集起心起作用的过程,或者说利用集起心的作用,使得它含藏有完整的“认识”,从而转变我们对事物的处理态度。所以永嘉大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

真如心是我们的真心,或者叫觉悟心,或者叫智慧,或者叫佛心,或者叫禅心等等。它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表现为智慧或者叫寂照,寂者巍然不动,照者明明白白。因为它能全面地看待事物,所以表现为虚怀若谷,或者说心包太虚等等。正是因为这样,含藏中的无明,因为“认识”的全面,转变成真如。它是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你能观照的心,也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因缘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 我们前面以无...

慈云忏主:心里忆佛,并作出善良的誓愿

修习净土法门,应该实行信、愿、行三件要事,具备了这...

见自身微尘与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

慧律法师《心的真相》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常会要求生...

句句消归自心

祖师们常常教诲我们,要做到句句消归自心,如说修行。...

如何能做到心转境界

问: 请问师父,如何能做到心转境界? 传喜法师答:...

回到心的归宿

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活在烦恼痛苦之中,就是因为我们的...

以什么心来做事,最终就会成就什么

心是非常微妙的,因而,多数人对自己的心行并不了解。...

弘一大师《授三皈依大意》

授三皈依大意 第一章 三皈之略义 三皈者,皈依于佛法...

香水有毒,乱人心智

身体不净 理应舍贪 皮表迸袭尸,见者生大畏, 知已复何...

定不定业对净土宗的往生有什么启示

定业就是说,这个业的结构非常坚固,它有主动得果报的...

尊重他人的秘密,务必要守口如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保存自己的秘密,也要尊重他人的秘...

最为真实的幸福

一个富翁看到一个躺在广场上的乞丐,一时起了恻隐之心...

委屈的时候不掉眼泪

我们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历经了种种坎坷,遭遇了种...

巧办法助你节约时间

命运之神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他给...

极乐世界以意为食,为何还要上大供

问: 《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意以为食,那为何还要上大...

星云大师《为老人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感谢您降诞到人间,您明白地告诉我...

放纵淫欲,后果不堪设想

【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 回答:...

为何居士互称师兄,而不称师姐

男女平等,意指佛性上的平等,人人均有佛性。然而,我...

静坐与禅定

静坐一法,佛法叫坐禅,也可叫禅定。禅定的种类很多,...

不用担心来生

有一次,佛陀回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