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为什么学佛要强调生死大事

学诚法师  2016/11/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问:师父,我有时会笑话那些不经过了解而迷信的人。你再怎么说他也不信,反过来他还感觉你神神叨叨。

学诚法师:我们修行佛法,既不要因为外人的误解、偏见而怯懦忧虑,又不应瞧不起还不了解佛法的人,更不能去嘲笑他们。正确的态度是自信而慈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用自己的行为来展现佛法的内涵,而不是用佛法来包装自己的烦恼。

问:法师好!总感觉别人对不住我,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不要带着气去思考。放下这口气,放下人我比较,想想:真正别人能占去的便宜有多少呢?做人不需要别人对得起自己,要自己对得起自己。别人怎么对自己,与过去的业力有关,与当下他人的心有关;自己怎么面对、怎么做,与自己的着眼点有关。看得更远些,吃亏是福,少争一口气,赢得天地宽。

问:师父,为什么学佛要强调生死大事?为什么不把生死置之度外?

学诚法师:佛法强调念死,平常就为死亡做准备,真正面临生死时才能从容平静,不惧不慌。平常故意不去想死亡,以为有安全感,就好比面对一件不想看到的事情,拿块布把自己眼睛遮起来,看不见就当做不存在了,徒然自欺。当真的面临那一天,惶恐忧恼,却已来不及了。再者,把生死当成大事,才能衡量出哪些事值得去做,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在无益的事情上,这样的一生,是最高效、最有质量、最无悔的。

问:法师好!大姨平时对母亲不好,但遇到困难还总是要求母亲帮助。她很苦恼,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亲人之间,念恩不念仇。人都有糊涂之时、烦恼之时,会说错话、做错事,如果我们心里把人糊涂时候的话当成真的,念念不忘,那不是自己也糊涂吗?怄气伤身,对自他都没有好处,何苦呢。心大一些,多想好事,不计前嫌,自己开心,家庭也和睦。

问:法师好!最近工作不顺心,学佛后觉得自己更差劲,总有无名怒火无法发泄,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生活中,我们往往是被一个不顺利牵引出内心许多远的、近的、明显的、隐藏的矛盾和苦恼,然后一下子懊恼到顶点。其实没有这么糟糕,只是烦恼一起来,把心搅乱了,此时的“反省”也变成了自我否定,相助于烦恼了。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彻底打扫一下房间,或去寺庙走一走,再去思考。

问:师父好,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啊?

学诚法师:人在顺心如意的时候一般不会去想“活着的意义”,而是沉浸于满足与享受中;而当处处碰壁,求而不得之时,就开始怀疑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其实无常才是生活的真面目,只是我们平常对它视而不见。逆境让我们看见真相,迷茫折射出内心深处的缺失,这正是我们深入反省、思考的机会。

问:法师好!,我是个高中生,朋友的妈妈告诉别的家长要少跟我接触,说单亲孩子的性格都不好。我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别人的话好听还是难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对待。处理得好,好听的话是鼓励,难听的话是激励;处理不好,好听的话是奉承,难听的话是伤害。

问:师父好,弟子在跟人相处方面起烦恼了,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不管对方是对是错,起烦恼就是自己错了。冷静下来反省自己烦恼的原因何在,然后用佛法去化解它。

问:师父好,从医学和心理学来看,情绪是自然反应,那佛法是怎么看待的?情绪还没生起时,有没有方法察觉并化解?

学诚法师:佛法对心的剖析非常细微,当我们接触到一个境界(或人或事或物)时,迅速根据内心对这个境界的认识、判断作出反应,并在烦恼或智慧的作用下呈现种种不同的状态。这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多个心理活动环节,佛法的修行就是在这些细微之处改变,从而改变内心的状态。

问:法师好,什么是业道罪?

学诚法师:业道罪是指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恶业,无论是否受戒,做了这样的事都会有苦果,如杀盗淫妄。与之相对的是戒罪,有些事本身不是恶业,但戒律规定不可做,做后就会有犯戒之罪,如饮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偏空跟断灭见有何不同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法师说:小乘的空观,是将依他起...

如何念佛才能算深信切愿

问: 在日常忙碌的工作、生活和种种牵挂的影响下,我...

带业往生只能带宿业吗

问: 带业往生,只能带宿业吗? 大安法师答: 带业往...

父母不在身边,应如何尽孝

问: 剩男剩女的今天,很多父母用孝道绑架婚恋,导致...

为什么要闻思地狱的痛苦

问: 我们为什么要闻思地狱的痛苦? 达真堪布答: 讲...

为什么要戒杀放生

问: 为什么要戒杀放生? 方海权答: 欲知世上刀兵劫...

怀孕后怎样让胎儿福慧增长

问: 怀孕以后怎样才能让胎儿福慧增长?坐月子时饮食...

圣严法师《遵守团体游戏规则》

问:人多意见也多,在道场里是否也一样呢?法师如何解...

看护病人会犯煞犯冲吗

问: 朋友与亲戚有病苦,当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际,相...

愚痴无智慧,贪苦中妄乐

罗斯顿醒悟得太迟了,而现在很多人也差不多,脑袋里想...

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

我们看辛五,耳根圆通。这个是在本经当中最重要的一个...

父母的行为有违背因果,子女该如何劝

问: 如果父母的行为有违背因果的地方,作为子女应该...

读诵佛经不可不知的三件事

应该怎么样读诵佛经才能更好的受益呢?愚见以为,读诵...

星云大师《佛教与生活之三》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已经讲过了两次的佛教与生...

一日无常到,唯有业随身

我们众生现在梦中,在这里造业,在这里寿命短暂,在这...

北周高僧静蔼大师

今天我们介绍给大家,净土宗的一位祖师,是特别的奇和...

净界法师:什么是临终正念

不是说临终不打妄想,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临终妄想生起...

打开生命宝藏的钥匙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就...

让我们生活变得有意义

人生就像读一本书一样,也是有尽头的,光阴飞逝,一晃...

未成佛前,要先结人缘

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被度,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看...

南亭和尚《地藏菩萨化度事迹》

地藏菩萨的大悲、大愿,我相信,只要是佛门弟子,没有...

沦为屠夫的修罗陀比丘

有位修罗陀比丘,初出家抱着坚定心志,日中一食、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