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受戒时应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大安法师  2016/09/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受戒时应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我们在受戒过程中,应该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菩萨戒的受体之机,是在三番羯磨的时候。所以在正授戒体时,禀戒三师要下座拈香,为所有的菩萨戒戒子,对现在十方诸佛菩萨顶礼启白,感发大众的圆宗戒体。

佛法是心法,戒法也是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戒法讲“十无尽戒藏”,如《璎珞经》经中说:“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戒体是由当下这颗心来感得的,所以在正授戒体时,一定要有至诚恭敬心,一心善听,并通过三次观想,最后揽戒法于心。

三师三次启白时,要这样认真地去思惟:

第一番观想,由戒和尚启白。戒和尚初番白竟之时,观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

声闻教系缘最广的,是释迦牟尼佛所住持的一个刹土——三千大千世界。菩萨戒弟子系缘的,是十方无量无边的微尘数世界。十方世界,这是从空间来说,时间则贯穿三世,包括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

从心地上来说,戒法也蕴藏在我们的内心,但一定要借助一个强缘激活它。这个佛性种子一旦被震动,就会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

佛性种子能激活出来,是由于你当下发的菩提心、至诚心、慈悲心的心业力。

第二番观想,由羯磨和尚启白。羯磨和尚第二番白竟之时,要观想十方无量世界的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在你的头顶上。

“妙善”是形容菩萨戒戒法的,指不可思议的至善的。菩萨大戒是千佛大戒,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说的。

菩萨戒跟声闻戒不同的是,声闻戒是有犯才有制;菩萨戒是一时称性而说的,尤其《梵网经菩萨戒》是顿立戒,无论是什么样的众生,如国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乃至淫男淫女,都以大平等心观照,只要解法师语,尽得受戒。

只要受菩萨戒就能够入到佛的法位,就能够成为佛的真子,最终这个戒体令我们圆成佛果。这个百福庄严、五分法身的佛果,就是由妙善戒法作为初始发动的。

这个摄持了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三种愿力的妙善戒法,在第二番的时候,就像祥云一样从地面升至虚空,结成一个像漏斗一样的宝盖,覆盖在你的头顶上。

第三番观想,由教授和尚启白。教授和尚第三番启白之时,观想十方无量世界奇妙的、至善的菩萨戒法像甘露一样,从你的头顶上(百会穴),流入你的身心,充满正报(你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也叫业报身,只有一期的生命。业报身心都很陋劣,照理说是纳受不了这样奇特的戒法的,所以你得要观想。

这个戒法幸好是非色非心,如果它有体积的话,我们的业报身也装不下。

这个心性上的问题惟有佛菩萨才能了知,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言,我们造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这个恶业有体积的话,尽虚空都装不下。

由此来看,恶业尽虚空装不下,如果是善业、功德,那尽虚空也是装不下的。

无作戒体非色非心,是由心来运作的,所以当下这一念心不可思议。第三次作观时,就是将十方无量世界的无量妙善戒法,揽于我们的身心,充满正报。

当下,我们的生命就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本质上的提升,就不是一般没有受戒的世俗人的生命了,而是初发心菩萨,是具菩萨种性的人,是具有般若智慧的人,是具有同体大慈悲心的人,是要把三聚净戒作为自己的生命追求并付诸实践的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须菩提观空息病缘

过去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时,有五百位大比丘随佛一同住...

想受戒但要为家里做肉食该怎么办

问: 本人想持五戒,可是家里吃活的东西,我得去做。...

宣化上人:戒律的根本

戒律根本只有一个,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会...

若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持戒对修行很重要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

受菩萨戒后无法坚持,是否要堕地狱

问: 弟子2007年在东林祖庭受了菩萨戒,回家后只坚持了...

受三坛大戒前,为何要有忏摩仪式

在三坛大戒中,每于受戒前夕,戒场都会为戒子们安排隆...

济群法师《佛陀制戒的原因及意义》

戒律是否过时?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认识戒律的价值?...

守戒就是为了护好我们的心

佛陀有一段时间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他常向弟...

念一佛就等于念十方佛

念一尊佛就等于念十方三世一切佛,何以故呢?一切诸佛...

《阿弥陀经》跟《圆觉经》的会通之处

如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是《圆觉》义。《佛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住」应作何理解

问: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住作何理解?是否可以理解为...

怎样才是对净土法门有真正的信心

问: 怎样才是对净土法门有真正的信心? 大安法师答:...

我们最坏的毛病,就是爱说别人的坏事情

我们最坏的毛病,就是爱说别人的坏事情,看别人有一点...

最不称职的御医

这个故事说的是悔悟,取自《杂譬喻经》。 古时候,有...

世间的四种布施与供佛无异

出自《佛说处处经》 佛欲度世去。诸比丘白佛言。诸在世...

净业行人的遗嘱样本

XXX、XXX、XXX,我的亲人们、孩子们: 今天我趁着身体...

宣化上人:本固枝荣重孝道

释迦牟尼佛升到忉利天,去度他的母亲。因为佛出世七天...

池中大虫宿世的因缘果报

佛陀住止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城边有一汪污泥不净的...

星云大师《佛教的时空观》

第一篇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1 前言 晋朝田园...

「八风」是如何引发烦恼的

八风中的讥、毁、衰、苦本身就是烦恼,我们想大家比我...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含义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

发菩提心后,如何面对顺逆的因缘

我们再看对治退还。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