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统计:本站共有230个主题分类,268个待审站点,共收录3730个站点 ]当前位置:中国校园网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的民族师范学院,也是贵州省第一所升本的地方院校。学院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总占地1800亩,校舍总面积46.9万㎡,其中都匀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面积24.9万㎡;独山校区占地1000亩,一期工程建设校舍面积22万㎡。 14年来,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办学效益明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成为贵州省第一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院校;2007年,作为贵州省第一所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地方院校,获“良好”等次;2011年,成为贵州省第一所获批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地方院校;2012年学院与独山县政府签署联合办学协议,成为贵州省第一所与地方联合办学的地方院校。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黔南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学院已成为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的龙头。已初步形成鲜明的职业性、民族性、实践性、开放性办学特色。 学院现有中文系、研究生工作部等16个教学系、部,设置5个教育硕士专业方向,62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其中师范类专业18个,有18个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加挂职业教育师资方向。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办学体系。学院建有各类专业实验室、公共实验室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7152.41万元;纸质图书文献总量为89.29万册,电子图书25万种(册),数字资源8500G种;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已链接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基地6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4个。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注重产学研用结合。现有教职员工893人,其中专任教师745人。教师中教授 83名,副教授262人,讲师2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另有29人在读),硕士学位的教师281人(另有25人在读)。硕士生导师24人;享受国务院、省、州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省管、州管专家7人,贵州省教学名师4人。科研工作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提高学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和贡献率。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项,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160多项科研成果获州级以上奖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设立“贵州省科学技术厅、黔南州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科学技术联合基金”。与瓮福磷矿联合开展研究、结合黔南州生物资源开展研究、挖掘整理黔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取得丰硕成果。与贵州川恒集团贵州公司、都匀毛尖茶集团等企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毕业生就业率高。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培养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200余名外国留学生。目前,在校学生13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8.9%。校园文化建设独具特色,学院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4项,赛区各等奖154项、其他竞赛获奖多项。已培养十届本科毕业生两万多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3%以上,高出全省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2011、2012、2013年度就业率分别为98.26%、94.5%、97.4%。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中,均有我院毕业生,25%州外省外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黔南,相当一部分已成长为行业骨干力量。 加强对外交流,促进开放办学。学院与广州大学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与美国安娜门德斯大学等4所高校签署了“加强教育、研究、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签署了技术援助、人才支持、科研帮扶项目等合作协议,与台东大学等台湾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并签订初步合作框架协议,同美、英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美国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学府曾多次邀请学院教授前去讲学。学院在英国伦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学术机构聘任客座教授来校任教、讲学、考察和进行科研合作,促进了高校间的合作交流。经常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提高学院的学术水平。聘用12名美中友好志愿者到学院任教。 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学院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博学、敬业创新”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师院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两加一推、四化同步”战略,“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培养出服务社会、服务民族地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http://www.sgmtu.edu.cn - 2014-09-25
  • 贵阳中医学院

    贵阳中医学院

    贵阳中医学院创建于1965年。建院以来,学校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已发展成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办学层次较为齐全,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中医药本科院校。2006年被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重点支持建设高校”,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地处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现有南校区、北校区和花溪新校区3个校区,占地1800亩。其中花溪新校区占地面积1513亩,省发改委批复建设面积55万平方米,规划容纳学生1.7万人,工程总投资17亿元。目前已入住学生5000人。 现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和教学部,有中医研究所、中药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以及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两所直属附属医院, 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临床实习(教学)医院、17个非医类专业实习基地。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一附院为“全国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卫生部全国骨伤医师进修基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二附院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医院”。 现有中医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内科学等20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准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及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合作)1个、省级工程中心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病)11个、省级重点专科16个。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11781人,其中本科生10640人,硕士研究生650人。设11个本科专业(30个专业方向),其中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现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9个(包括特色专业4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中药学专业综合和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质量工程”项...

    http://www.gyctcm.edu.cn - 2014-09-25
  • 贵阳医学院

    贵阳医学院

    贵阳医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省属重点高等院校,成立于1938年,原名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隶属于教育部的全国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1950年更名为贵阳医学院。现为贵州省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全省唯一的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首任院长李宗恩教授是我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建院初期,大批医学先驱云集我院,如:生物学家林绍文、病理学家侯宝璋、生物化学家汤佩松、内科学家张孝骞、传染病学家王季午、外科学家朱懋根与沈克非、妇产科学家杨崇瑞与李瑞林、公共卫生学家朱章赓等,为我校医学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地处祖国西南的避暑之都——林城贵阳,拥有2个校区,校园面积共计1868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设有20个教学单位(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院、护理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口腔医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医学人文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食品安全学院、生物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法医学系、麻醉学系),6个直管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涵盖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涵盖二级学科硕士点4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5个。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等学校示范性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各2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省级2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7个;学校有省级精品课程17门、;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2项;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卫计委认定的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 学校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目前已建成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研究工程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细胞工程生物医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11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和科研创新团队,拥有24个省、厅级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科研创新团队;同时拥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首批院士工作站1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89项,发表学术论文3180篇,其中核心期刊1563篇,SCI、EI、SSCI收录论文574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65部。2010-2013年,学校共获国家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9年以前曾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在地方病研究、中药民族药研发、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病原生物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成绩突出,成果斐然。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413人,其中专任教师991人,博士239人,具有副高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76人,其中正高220人(二级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21人)。师资队伍中,有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一二层次专家3人,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核心专家3人,省管专家2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5人和省政府特殊津贴30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2人,获得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70余人次。近五年柔性引进“候鸟型”人才18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长江特聘教授2人,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文化建校,四时韶乐旋飞凰;质量立校,草木葱茏绽艳芳;人才强校,马善奔驰鸟善翔;科研兴校,万物峥嵘百事旺。七十多年来,贵医人始终铭记学校创始人李宗恩院长提出的“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以本科办学开局,弦歌不辍,从未放松肩负的使命,也从未放缓前行的步伐。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5万余名本、专科生和4000余名博硕研究生,为贵州乃至全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天的贵阳医学院已初步建设成为校园整洁美丽、仪器设备先进、人才实力雄厚、医疗条件全省最强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省属重点医科大学,正朝着建设“具有明显特色、西南一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http://www.gmc.edu.cn - 2014-09-25
  •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厦门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关系;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学校”称号;2013年7月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地处有“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白云区和花溪区,占地面积3000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7500余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5000余人(不含求是学院)、硕士研究生2600余人。共有教职工2324人。设有19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1个教学部。 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含19个专业领域),73个本科专业,具备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推免权。现有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现有专职教师1669人,教师中有教授290人、副教授619人;教师中284人具有博士学位、937人具有硕士学位。学科队伍中有“候鸟型”特聘教授65人,其中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4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20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7人、省青年创新人才奖3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4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全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20门省级精品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中心、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全国外语考试贵州考试中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贵州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贵州省高考评卷基地、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基地等挂靠在学校。 学校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与地方共建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8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学校分析测试中心是贵州省司法厅首批批准的“物证司法鉴定所”、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出版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百强期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7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76项,全校科研经费近3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10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8项;获批专利57项,出版学术著作265部;2013年全年学术论文被SCI、EI、ISTP、CSSCI、CSCD等收录2123篇。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高、功能强,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数字化校园网络覆盖全校,部分公共区域及图书馆主要阅览区域还部署了无线网络。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227.5万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报刊2000余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00万余种,提供使用中外文数据库68个,自建数据库10个,数字资源总量达57.5个TB,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服务单位、“CALIS贵州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有“贵州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中心”、“中学示范图书馆模型”、“幼儿园示范图书馆”等专题室并开放服务。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南非、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分别与韩国、日本、泰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了交换学生项目。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大,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HND)。 学校历经七十余年风雨,代代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殚精竭虑,形成了特有的学人品质和学校品格,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练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了近二十万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突出特色,推动跨越,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gznu.edu.cn - 2014-09-25
  • 常州帝豪纺织染整有限公司

    常州帝豪纺织染整有限公司

      常州帝豪纺织染整有限公司由常州新区经发纺织品有限公司与日方共同投资组建。公司坐落于常州沿江开发区百丈工业园内,公司地理位置优越,北枕长江,南依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距上海港仅90分钟路程。公司主要从事:牛仔面料,染色色织面料,印花面料,灯芯绒面料,特殊后整理面料,年产量总计为2000万米,是一家规格齐全,品种丰富的中型纺织生产企业。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80%以上直接出口,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欧洲等数十个国家及地区,并与国内数家品牌服饰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公司现已形成4-15盎司/平方码的纯棉、混纺、提花、竹节等各种牛仔布及色织布;全棉、锦棉、涤棉、全涤等各类坯布的染色和印花产品。   公司注重产质量自控,引进全套质量检测设备,对每个工序的产品进行及时监控,确保最终的产品能够符合客户的标准。   惟有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才能创造超然卓越。我们始终牢记:客户的微笑才是我们的目标。以此与您共谱新篇章。

    http://www.dihao-tex.com.cn - 2014-09-25
  • 张家港市宏丰机械厂

    张家港市宏丰机械厂

    张家港市宏丰机械制造厂地处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张家港市。东临上海,西接南京,南壤苏锡常地区,交通极为便捷。 张家港市宏丰机械制造厂是一家专业生产高中档防火板机械,防火板设备,玻镁复合风管板,防火板制版机,外墙保温设备,玻镁复合风管板设备,全自动切边机,并经销ABS模板、无纺布、纤维布等防火板材料的生产厂家。 本厂在提供设备的情况下免费负责制板技术培训,上门安装调试做出合格产品等服务。公司恪守“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的承诺,竭诚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最贴心的服务。

    http://www.szhffhb.com - 2014-09-25
  • 常州帝斯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帝斯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表面处理设备,防腐设备厂家,磷化设备相关业务推荐找常州帝斯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业务热线:13809072242,是一家专业从事电镀与环保设备,规划设计制造企业,本公司专业生产全自动、环形垂直生产线、龙门式生产线、滚镀线、半自动挂镀线、PP镀槽、PVC镀槽及废气抽风设备.本公司倡导\"全心奉献、团队拼搏\"的企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信誉第一,优质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宗旨,为企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将与 时俱进,努力创造优质的好产品.我们愿与您真诚合作,携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http://www.czdswhb.com - 2014-09-25
  •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现代新型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具有62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咸阳纺织工业学校。新址地处古城西安,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良好。   学院提出“以父母的情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的理念立德树人,改进“三风”,即:校风、教风、学风,创建“大三好”,即: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学院占地面积36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学院生均多媒体教室、工商管理类等实验实训室、计算机、馆藏图书等教学服务设施和体育运动场等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学院现设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现代服务与管理、公共管理、手机与网络信息管理和艺术6个教学系,开设26个专业,以工商、经济、工程管理和现代服务类专业为主要特色,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重点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校级重点专业13个、重点实训基地10个。   学院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招生,培养工商界的高技术管理人才。现有在校生6100多人。全校60%的学生分别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学校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2013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许多专业学生供不应求。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有435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43人,聘任兼职教授130余名,副教授98人,讲师134人。   学院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工程建设,积极发挥科研对教学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成立了学科建设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近年来,学院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战略,教学科研创新力度不断增强,承担省厅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100余项,校级以上2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项,其中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大赛等级奖项40余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5项,高等学校优秀教材5部,省人文社会科学奖6项。2013年学校参加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等级和数量居全省前列。   学院重视发展体育运动和建设校园文化,成立了文体工作委员会,强化艺术教育中心、艺术社团、民歌研究院、书画研究院等工作职能与社会影响力,积极开展“卫生校园”、“节约型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获得了“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高等学校阳光体育优秀单位”等称号,是陕西省网球训练基地。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与美国托马斯大学、韩国圣洁大学、台湾侨光科技大学等20多所国(境)外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与洲际酒店管理集团共建了英才培养学院和冠名班,与西安皇冠假日酒店、西安创业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海程邦达物流集团公司等5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办学。   目前,学院正在省委、省政府,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内涵发展,争创省级和国家示范高职及应用本科,为早日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新型现代高等院校而努力奋斗。

    http://www.snbcedu.cn - 2014-09-19
  •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与陕西省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既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又承担陕西省共青团干部及其他青少年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任务。 学院由1952年创办的陕西省团校发展而来。1984年在团干部短期培训的基础上正式举办大学专科教育,1988年创建陕西青年干部学院;1994年更名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为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同时保留了陕西省团校的性质、任务和校名;秉承共青团院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内涵,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2003年开始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正式转制成立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学院建校60余年,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适应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大力培养青年人才,为共青团事业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全省拥有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院事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为全省培养了大量急需的青年管理干部。举办高职教育10年来,学院不断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院现有含光、青华两个校区。含光校区位于西安市中心,毗邻明代古城墙,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精巧雅致;青华校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紧靠南北分界线秦岭北麓,环境优雅,美景如画,宁静舒心。校园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总占地面积30348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1924平方米,其中教室16994平方米、图书馆4482平方米、实训实习场所11347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8572万元(校舍除外),其中教学仪器设备1239台(套),总值2172万元。馆藏图书36万册,报刊杂志500余种,电子图书1210G,设有学术文献搜索平台。 学院坚持瞄准产业前沿灵活设置专业。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等特点,紧密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纽带、延伸专业为支撑,构建了与区域经济匹配程度高、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商务、金融、旅游、信息、教育等六大专业链群。设有6个教学系和五年制高职部、思政部、继续教育中心等9个二级教学单位,有三年制高职招生专业37个,五年制高职招生专业8个,拥有省级重点专业5个,院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6个,在陕西高职教育系统具有独特优势、占有独特地位。 学院坚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对接行业职业标准。建有54个高标准专业实训室,其中3个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被评定为省级高职实训基地,提倡“做中学”“边做边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136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保每个专业都有3个以上校外实践基地与顶岗实习地点,保证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不少于半年时间开展顶岗实习。积极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证书,坚持按照行业标准不断改进传统课程考核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了从课堂教学至自主学习、顶岗实习、顺利就业的平衡过渡,实现了连续10年毕业生高就业率。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50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者占35.8% ,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2.3%,具有“双师”素质教师达到70.8% 。坚持在引导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积极面向行业聘请具有突出实践能力和较高教学水平的知名人士来校兼课(职),为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提供了有力保障。校内教师累计参与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100多项,其中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0多项,累计公开发表论文3000多篇。 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特色鲜明。在足额配备专职学生辅导员的基础上,从专任老师和管理干部中严格选配班主任,形成了有力、有序的学工队伍。推行处级干部联系班和院领导接待日制度,搭建师生沟通平台,有效化解了隐形问题与矛盾。实行学生一日作息制度、假期动向登记制度,严肃考勤和请销假制度,推行学工干部与学生谈心、走访学生宿舍和联系学生家长制度,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有效加强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切实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体现了共青团组织和团属院校开展青年工作的传统优势。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传承团校品牌,努力凝练共青团特色。坚持“至诚至坚”校训,塑造“爱生乐业、德教双馨”的教风和“慎思敏行、学以致用”的学风,逐步形成了“朝气蓬勃”的校风。现有宿莽文学社、梦想剧社、精武协会等20多个由学生自主发起和管理的学生社团,涵盖了专业学习、业余爱好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了缤纷舞台;举办青华大讲堂、读书励志实践活动、红五月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等多个在学生中极具影响的品牌活动,使学生受到了很好地熏陶和感染,并荣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组织以活动为路径做好青年工作的鲜明优势。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设立专门机构,健全长效机制,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着力保障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增长,同时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充分调动合作办学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吸收、推荐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促使毕业生直接受聘于合作单位;主动与行业、知名企业等加强联系,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指导专门网站,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动态信息、政策咨询及便捷服务。10年来,已累计向社会输送了万余名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坚持将育人与助人相结合,按照“经济上予以资助,生活上予以照顾,思想上予以引导,学习上予以帮助”的思路,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工作力度和受益面,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学院特困补助金、生源地助学贷款、义务兵学费补偿、生活补贴、社会资助、校内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13年,学院通过奖、贷、助、补、减方式惠及学生7207人次,总计金额达1719.17万元,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备受各级领导的关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亲笔为学校题词:“实事求是,勤奋学习,把青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刘延东、李建国、王兆国、周强、陈宗兴等先后到该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建校60余年来,学院始终紧扣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题,从单纯的团干部教育培训发展为目前以团干部培训、管理服务类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2010后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近年又先后荣获西安市文明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当前,按照新的规划和战略思路,全体师生正为创建有特色、高品质的省内一流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http://www.sxqzy.com - 2014-09-19
  •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咸阳市文林路,辖设临潼医学校区和西安培训中心。拥有104个门类齐全、设施优良的校内实验实训室(中心),99个紧密合作型校外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建设了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开通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资料平台。建有标准化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地等体育场馆,拥有新教学楼、新型学生公寓、餐饮中心、多功能报告厅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现有教职工617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90多人,教授18人,副教授118人。全国及省(部)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先进个人8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毕业生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就业面向涉及煤炭、医疗卫生、机械、电子、化工、信息、工商、服务等多个行业和专业领域,首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   学院设有能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地质测量系、电子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临床医学系、护理系、医学技术系、基础一部、基础二部、中专部等11个系(部)以及继续教育学院、煤矿设计院和中冰(冰岛国)合作咸阳地热培训中心,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开设专业38个,专业设置涵盖煤炭资源勘查、煤矿开采、煤矿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煤炭化工、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和医学等八大类领域,其中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6个,建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度,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考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设计创意教学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认证机构,基本形成了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鉴定相结合的办学格局。   近年来,学院以能源工业为依托,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特色求卓越,以创新谋发展。2008年,以“优秀”等次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先后荣获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和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等称号。2011年,学院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http://www.sxny.cn - 2014-09-19

时间不限